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泰电力提灌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提灌工程,由于其扬程高,流量大,多梯级而被列入“中华之最”。该工程安置景泰、古浪、东乡、永靖、会宁、天祝、内蒙古左旗等7县(旗)移民30多万人,促进了甘肃省扶贫攻坚项目的实施,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做了较大贡献。在该工程实施后的效益推动下,昔日荒无人烟的一条山,现已成为景泰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邮电交通四面辐射,集市贸易比较活跃,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而景泰灌区的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当地已经建成或正在逐步建成粮食生产基地、瓜果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所以景泰灌区社会经济的实质就是人工绿洲经济,由于人工绿洲处于干旱的环境中,其生态系统较脆弱,极易向绿洲化的对立面一荒漠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实施人工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景泰灌区人工绿洲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景泰灌区人工绿洲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全面深入的研究,为今后的发展制定合理可行的思路与规划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景泰灌区人工绿洲多年来气候变化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可知,电力提灌工程上水以来,灌区生态环境有逐渐好转的趋势,当地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灌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建立了景泰灌区人工绿洲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对灌区的发展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从气候、水和土壤分别对灌区人工绿洲的环境效应做了系统的分析。主要根据40多年来当地的温度、降雨量、风速、蒸发量和湿度的变化情况,可知景泰灌区气候向有利于自我保护的方向发展,同时能非常有效地抵御沙尘暴,给当地人们维持了一个相对凉爽、湿润、平静的生存环境。由当地多年的水样检测、分析数据可知:当地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水位逐渐上升;虽然地下水水质较差,但有逐渐好转的趋势。通过植被、荒漠和戈壁面积的相互转化以及土壤盐分的变化趋势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知土壤环境质量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以干旱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两项指标来评价当地生态环境总效应,分析可得,灌区人工绿洲生态环境向有利于植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景泰灌区的开发与发展不仅抵御和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力,带动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已由小康迈向初步富裕,达到初步现代化指标,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良好经济基础。结合人工绿洲自然特点与当地实际情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景泰灌区人工州绿洲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区位制约三个方面;并运用线性、非线性理论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数学模型,通过综合评判法确定出评判标准,并对当前景泰灌区人工绿洲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分析。提出景泰灌区人工绿洲发展的建议:以农为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有的放矢发展工业,加强旅游业;始终贯穿以水资源为核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