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思想和翻译观框架下,译者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以语言学为基础的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强调以原文为中心,译者被认作是原作者忠诚的仆人;以“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中国传统翻译观也一直以原文为中心,译者被称为“仆人”、“隐形人”,“隐形”于翻译作品当中。20世纪8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兴起,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才开始真正得到人们的关注,围绕译者进行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也日渐成为译界人士讨论的热门话题。西方理论界主要从目的论、阐释学、女性主义、多元系统论、接受美学等视角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袁莉、谢天振、许钧、吕俊、侯向群、胡庚申等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中国翻译》杂志开辟了专栏,讨论研究译者的主体性。然而目前针对译者主体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散文、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翻译方面,非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娱乐文本翻译中,如电影字幕,电影片名,旅游宣传资料等,而对实用类文体软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还寥寥无几。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目的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目的论将原文视为原文作者向译者提供信息的来源,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对原文进行选择。第二,目的论认为翻译并不是一个一味寻求译文与原文对等的过程,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充分”翻译即可。第三,主体性其中的一个层面是“为我性”,它的理论解释即为目的论。本文主要分析的是软新闻汉英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具体说来,本文作者以软新闻的权威期刊《今日中国》2005,2007,2008年的部分新闻的中英文对照版及北京2008奥运会和残奥会官方网站的部分新闻作为主要研究素材,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结合软新闻翻译的特点及软新闻汉英翻译的性质,全面系统地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汉英软新闻翻译中的具体体现。本文尝试这样解释软新闻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源语读者,译者通过对汉语软新闻的理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将汉语新闻欲传达的信息传递给译语受众以达到软新闻汉英翻译的对外宣传目的;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来翻译那些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难点,并将这些创造性翻译的信息传递给译语受众,以实现软新闻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如,源语文本,译语观众的接受能力以及译者自身的能力等。而这些都能通过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得以印证。因此,这一分析证明了目的论指导软新闻汉英翻译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