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其设立是我国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改革的一次壮举,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农村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制度规划。村镇银行有效增强了城乡及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很好地促进了城乡及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竞争多元化、以及在金融区域布局、完善经济体系、积极引导民间资金等问题解决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文中依据已有的村镇银行研究和理论,运用Yaron提出的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框架下的“目标群体覆盖面”和“可持续性指标”两项指标,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采用数理公式与理论框架有机结合的研究模式对村镇银行可持续状况做出综合评价,以检验村镇银行能否实现商业性可持续。文章分为四部分内容:一是基本阐述关于村镇银行的发展理论(第1、2章),包括绪论,相关理论阐释和文献综述;二是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第3章),主要分析了安徽省村镇银行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三是运用现有数据,对安徽省村镇银行做出支农效果评价以及可持续性分析(第4章),主要依据数理模型和Yaron业绩评估框架,从支农效果、目标群体覆盖面、补贴依赖指数三个方面,对安徽省村镇银行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运用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融合的方法,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五是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第5章),对论文进行总结,将观点进一步提炼,并提出具体可操作建议。通过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村镇银行可持续性能力较强,但其自身微观形态的成长空间还较大。自2008-2013,村镇银行的SDI指数总体呈下降态势,尤其在2010年达到最低点。可见,一方面村镇银行的经营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已经初步实现可持续性,且可持续性的指标相对稳定,并且SDI值一直保持在负值水平,说明其自由资金在成立初始便较为充足;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大部分是由农信社、城商行或大型股份制银行作为主发起行投资设立的,其依靠主发起行的运营模式可以对经济形势和风险状况的评估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再加上成长在国家宏观经济高速运转的大背景下以及国家对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政策倾斜较多的大环境下,村镇银行可以有效实现自身资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