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是一种新型玉米种质。为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优势营养成分及其遗传趋势,选用了三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材料,于2005年秋和2006年春种植两造,同时以硬粒普通玉米、超甜玉米、高油玉米作为对照,共6种类型28个材料,对所有实验材料成熟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做了全面的测定分析,并初步研究了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各营养性状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亲子代相关关系、杂种优势等趋势,同时也对各性状的正反交间遗传差异、同型系间和同株系内行间的遗传差异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测定分析的25个性状中,有19个是微胚乳超高油玉米高出三种对照类型,位居第一。与硬粒普通玉米相比,其平均籽粒含油率(19.85%)、非胚部分含油率(8.98%)、胚重比(41.94%)、粗蛋白(21.58%)、氨基酸总含量(18.88%)、必需氨基酸总含量(7.18%)、赖氨酸(0.89%)、β-谷甾醇(314.99 mg/100g)、维生素E (13.20 mg/100g)、油酸(7.49%)、亚油酸(9.31%)、亚麻酸(0.28%)、锌(80.76 mg/kg)、铜(11.14 mg/kg)分别是硬粒普通玉米的4.78、14.97、4.02、1.90、1.93、1.95、2.97、2.76、4.06、5.80、4.35、5.60、2.03、1.89倍。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具有独特的营养优势。(2)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Ⅱ型、Ⅲ型、Ⅳ型三种类型各有其优势成分,Ⅳ型在籽粒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粗蛋白、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总含量、赖氨酸、β-谷甾醇、油酸、亚油酸、镁、铁、锌、铜等13种营养成分含量最高。Ⅲ型在胚油率、植酸、维生素E、硬脂酸、锰含量等5种成分居首位。Ⅱ型在胚重比、胚油比以及淀粉、亚麻酸、软脂酸、钙含量等6种性状数值最高。(3)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材料中,各种性状都存在着广泛变异,各营养性状的变幅范围也较大。其中百粒重:7.58~12.52 g;籽粒含油率:14.64~25.44%;胚重比:31.54~54.83%;粗蛋白:19.62~23.84%;氨基酸总含量:11.94~22.24%;必需氨基酸总含量:4.53~8.54%;赖氨酸:0.69~1.08%;植酸:225.34~573.15mg/100g;β-谷甾醇:223.08~404.12mg/100g;维生素E:6.25~18.00mg/100g;油酸:4.69~11.44%;亚油酸:6.94~10.98%;亚麻酸:0.16~0.52%;钙:0~289.82;镁:811.37~844.09 mg/kg;锌:69.12~95.09 mg/kg;铁:41.67~560.88mg/kg;铜:6.41~17.64 mg/kg;锰:0.00~5.71mg/kg。为这些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广泛的变异基础。(4)各营养成分的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性状有19对,包括:胚含油率与籽粒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与籽粒含油率、胚重比与籽粒含油率、胚油比与籽粒含油率、β-谷甾醇与籽粒含油率、胚油比与胚重比、赖氨酸与胚重比、铁与胚重比、赖氨酸与胚油比、铁与胚油比、锌与粗蛋白、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与氨基酸总含量、赖氨酸与氨基酸总含量、赖氨酸与必需氨基酸总量、锌与氨基酸总含量、亚麻酸与淀粉、软脂酸与淀粉、钙与镁、锌与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性状有16对,包括:油酸与籽粒含油率、镁与籽粒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与胚含油率、油酸与胚含油率、β-谷甾醇与非胚部分含油率、镁与非胚部分含油率、油酸与胚油比、氨基酸总含量与粗蛋白、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与粗蛋白、赖氨酸与粗蛋白、锌与必需氨基酸总含量、铁与赖氨酸、维生素E与植酸、铁与维生素E、亚麻酸与亚油酸、亚麻酸与软脂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的性状有6对,包括:淀粉与籽粒含油率、亚麻酸与胚油比、亚油酸与油酸、亚麻酸与油酸、铁与亚麻酸、镁与软脂酸。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的性状有14对,包括:淀粉与籽粒含油率、软脂酸与籽粒含油率、锰与籽粒含油率、淀粉与胚含油率、软脂酸与非胚部分含油率、锰与非胚部分含油率、淀粉与胚重比、亚麻酸与胚重比、淀粉与粗蛋白、淀粉与β-谷甾醇、镁与淀粉、软脂酸与油酸、铜与油酸、锰与油酸。(5)亲子代相关分析表明,F1与母本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性状2种,包括:赖氨酸、维生素E含量。F1与母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性状8种,包括:籽粒含油率、胚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胚重比、氨基酸总含量、淀粉含量、铁含量、锰含量。F1与父本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性状2种,包括:籽粒含油率、维生素E含量。F1与父本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性状2种,包括:植酸、软脂酸含量。F1与中亲值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性状8种,包括:籽粒含油率、胚含油率、非胚部分含油率、胚重比、粗蛋白、维生素E、软脂酸、镁含量。F1与中亲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性状包括:胚油比、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6)亲子关系和杂种优势趋势研究发现,百粒重的中亲、高亲杂种优势均为正向趋势;赖氨酸的中亲杂种优势呈正向趋势;胚油比的中亲、高亲杂种优势均为负向趋势;淀粉、植酸的高亲杂种优势都是负向趋势。其余的性状则随组合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尚未发现明显一致的规律。(7)正反交试验研究表明,亚麻酸、铁含量两性状在正反交后代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它性状的差异均相对较小。(8)同型系间和同株系内行间差异研究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同型系间和同株系内行间的差异普遍较小,性状比较稳定。就各性状的平均差数而言,除钙含量的同株系行间差异更大外,其余所有性状的同株系内行间的平均差异都小于同型系间,表明选系过程也导致这些生化性状发生分离,而系内相对欠整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