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国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促使业界和学界对其发生的原因作了很多反思,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金融稳定的关注。诸多学者认为危机发生主要是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由于银行的风险衡量、心理预期效应、思维定势和乐观效应以及对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导致各家银行机构提高自身的风险承担,其选择均是扩大信贷规模,但是大多数甚至所有的银行都扩大信贷规模的直接结果必然是积聚大量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有可能引发银行危机。学者证明,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货币政策在“成功”控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可能会通过银行的风险承担渠道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重点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本文基于时间序列面板数据,分析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场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动态的监测研究。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工商、建设和中国银行为基础构建虚拟银行组合,研究单个银行和虚拟银行组合之间股票收益率的相关程度,确认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第二部分运用事件分析法,分析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宣告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扩张会显著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不显著;第三部分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货币政策通过数量渠道作用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结果表明货币投放量显著增加放大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这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货币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金融失衡,通过动态监测我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央行应当进行审慎监管,建立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兼顾金融稳定;商业银行应当深化认识并防范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建立信息分享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