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主要是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出发,来论证是否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本文从我国经济状况出发,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将普尔分析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理论应用到我国。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普尔分析基本思想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理论的研究基础和基本假定,以及该理论的数学推导过程。在普尔分析应用到我国的可行性问题上,本文认为普尔分析的研究基础和前提符合我国经济状况,而且通货膨胀制和汇率制在我国不可行,进而得出该理论适用于我国的结论。在应用普尔分析进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实证中,本文利用1996年—2005年的季度数据,得出目前我国的经济冲击仍然来自产品市场,货币供应量仍然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优选择的结论,并且通过协整检验进一步辅助证明了这个结论。接着,本文分析了造成目前我国货币量中介目标效率不高的几个因素。首先用实证分析方法得出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结论,证明了即使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仍然合理,在我国存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货币政策效率不高的状况。接着,本文讨论金融创新和民间金融发展对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以及货币流速等的影响,剖析出货币供应量指标本身存在统计精确度问题。最后,本文从优化货币量中介目标传导机制和优化货币供应量指标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具体措施是通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测算精确度和使用Divisia货币指数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