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新疆北部大型含油气盆地,其基底为前寒武结晶基底和海西期褶皱基底双重基底结构,其盖层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多幕构造运动改造作用,多期盆地叠加和多次构造作用叠合形成复杂构造沉积建造体系。
本文以中国陆相成油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整体、动态、综合”的盆地分析原则出发,以区域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盆地构造演化历程,以断裂和圈闭的特征为主线,结合盆地现今油气分布及油气藏特征,对盆地断裂和圈闭的发育情况、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获得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之间关系。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地质剖面分析,将其构造演化分为分异前陆(C-P)、稳定坳陷(T-K-E)、陆内前陆翘倾(N)三大阶段,前陆阶段沉积速率快且变化剧烈,而坳陷阶段则以低且稳定为特征。盆地中生代出现的车-莫古隆起演化划分为初始形成(J1)、强烈发育(J2+3)、隐伏埋藏(K-E)和改造调整(N)四阶段。其从产生到消亡的演化过程反映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和后期新近纪构造掀斜所产生影响。
准噶尔盆地构造样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早、晚期构造发育环境不同,造成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剖面及平面非均性。深部断裂发育、变形强烈,构造面貌以隆坳间列、差异升降为主。浅部在盆地边缘断裂发育,腹部受断裂影响微弱且规模不大,但贯穿各构造层断裂仍存在。盆地新生界以大规模翘倾为主要构造特征。盆地中生界偶有断裂发育,但断裂规模很小,限于层内断层为主,盆地以整体稳定升降发育为主。平面上,西北缘、北缘以多级断阶为特征,南缘及东部发育褶皱冲断,但东部块断特征显著,腹部则表现稳定仅在深部存在褶皱冲断特征。
准噶尔盆地边缘及腹部均有油气田发现,含油层位遍及上古生界到第三系,油气成藏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盆地已发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褶皱隆起等构造带上,各种圈闭类型都有例证。盆地油气分布、油藏特征与油气赋存条件关系表明二叠系源岩油为盆地油气主要物质基础,断裂与圈闭形成及油气聚集密切相关。
对盆地流体输导格架类型和组合样式进行分析研究。盆内输导格架系统由断裂、不整合、输导层、水力破裂、断-压双控流体通道组成,分静水压力系统砂体/不整合-断裂组合型、静水压力系统断裂贯通型、超压系统断裂-砂体/不整合组合型、超压系统水力破裂-砂体/不整合组合型、超压体系断裂贯通型5种类型。
盆地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要素有重要控制作用,将成藏环境分为西部断阶、南部挤压逆掩断裂、东部断块、中部深浅差异、北部断阶等区。因盆地二叠纪差异升降造成大型坳陷快速发育而形成的良好烃源岩是盆地油气资源物质基础,多期构造变形作用是形成大量油气聚集空间的保证。在盆地早期分异前陆和后期翘倾前陆发育阶段形成众多构造圈闭,盆地边缘在挤压缩短和稳定升降时期构造变形皆十分强烈,也是构造圈闭形成重要地区。稳定坳陷时期腹部出现低幅宽缓背形受新近纪翘倾作用则较难保存。盆地大型断裂对沟通深浅油气有重要作用,现今油气分布与其有显著相关性。构造变动强烈地区油气遭受一定程度破坏,而适度构造变动地区是油气聚集有利地带。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对于油气分布具有重要调整作用,其决定油气现今分布特征,尤其新近纪盆地构造掀斜作用对油气分布有重大调整作用,盆地区域翘倾造成先期圈闭消失并改变油气运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