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由野蛮向文明、部落向国家、内在发展向对外开放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化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而历史经验也证明越是发达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可以说城市化已经成为了社会文明的一种象征,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推行城市化战略是必然选择。然而实践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发展,尚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因提前推行工业化,其经济结构普遍呈现出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并存的状况,中国也不例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矛盾不断升级已成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障碍。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未来的五年中应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深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统筹,这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将城乡统筹理念引入城市化发展研究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支持,城市化的继续推进也需要统筹城乡理念的指导,可以说城市化与统筹城乡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观指导下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当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主体、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担负着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建设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重要任务,以成都经验为参考,以成都模式为借鉴,推行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对国内外统筹城乡和城市化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全面研究成都市的城市化发展现状和运行特点,针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弊端和挑战,系统提出统筹城乡背景下城市化建设的战略思路、框架、模式、措施,概括提炼出具有重要示范、推广意义的成都城市化发展模式。本文的研究框架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文章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思路、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方法等作简单介绍,并对现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评价。第二部分是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城市化、统筹城乡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有效的相互促进关系,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推进城市化进程将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第三部分是对成都市多年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回顾。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全面地对成都城市化建设已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充分肯定了其在统筹城乡背景下所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成都城市化发展运行具有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金融支持、产业支撑、城乡统筹等特点。第四部分是在深入分析成都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成都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与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扩大、失地农民增多、流动人口增加和城乡服务差距等问题不断显现,并成为了阻碍成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大难题。第五部分则针对已经存在的弊病、挑战,系统地提出成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发展思路、建设目标。在统筹城乡观念指导下,成都城市化建设应具备新的内涵,通过将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实行通盘考虑和统一规划,打造出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第六部分则是在分析、总结成都现行城市化已有成果的的基础上,提出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城市化发展应形成以规划为指导,以产业为支撑,以金融为支持,以体制为保障的全新模式。第七部分则是在战略框架、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制度层面提出成都推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制度安排。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城乡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为城市化建设打造良好制度氛围。第八部分则是从现实角度出发,提出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城市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在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应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通过制定城乡统筹的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优化;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投融资机制和城乡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经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推进成都城市化进程,其前提是观念的破除,必须转变重城市轻农村,优工业忽农业的传统思想,建立城乡一体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其关键是规划的协调,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将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制定协调的城乡发展战略;其重点是产业的支撑,在城市地区推动二、三产业结构升级,在农村地区推广现代农业,通过产业的梯度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其核心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对传统农业进行产业化改造,带动特色城镇发展,进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任务就是通过建立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结构和以现代农业、特色城镇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彻底改变传统二元经济现状,形成新型城乡统筹发展结构,最终实现缓解城乡矛盾、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市化发展和带动区域整体进步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