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阐述了唐代著名茅山宗道士吴筠的神仙道教思想以及他在道教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国整个道教史和传统养生内丹学的发展过程角度来考察吴筠的仙道理论体系,以及对茅山宗的炼养学说和心性功夫的贡献。茅山宗自陶弘景开创以来,讲求佛道双修,以存思为要道,以智静神凝为契机,吴筠也继承了上清派“散化无形变万神”的存思守神方法,追求内在精气神的修炼,以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神仙之境。 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吴筠的生平活动和主要著作。吴筠一生游历甚广,结交名士,著作颇丰。吴筠的主要著作是《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吴筠在著作中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的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对道教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唐礼部侍郎权德舆《宗玄集序》称,《玄纲论》三篇,得到唐玄宗的“优诏嘉纳”,并称此论“总论谷神之妙”。吴筠善于用诗词歌赋等文艺形式来表达他的道教思想,这亦为后世道教徒所效法。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吴筠的神仙可学思想。论文指出吴筠以道气论为神仙道教的基础,阐发了生道合一、神仙可学的思想,论证了人之修仙成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吴筠汲取了重玄学从“内在心性”中寻求人与道沟通的方法,对“神仙可学”作了充分的理论论证,形成了吴筠神仙道教思想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吴筠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神仙学说,列举了历代积学而致神仙者,同时还扩大了修道之人的范围,认为帝王将相亦可习仙。吴筠还以远于仙道和近于仙道来阐明仙道之义,提出了放远取近的主张。 第三部分探讨积学修仙之路,从阴阳、形神、精气、心性等角度入手讲解吴筠的修仙体道之方。首先以心目论说明守静去躁对于体道的重要性,认为修道的关键是心的清静无欲。虚静其神,淡泊其形,是涉仙之阶,悟真之道。其次从内丹学的角度阐述养形守神、服气固道、虚静凝神、以阳炼阴等炼养方法。吴筠继承了《黄庭经》内视存思,行气通神的修道之法,倡导以静守道,专一守神,使茅山宗的内炼之术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为唐代仙学由外丹转向内丹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后指出炼养内丹的过程中伴随着心性的修习,从众生皆有的“道性”入手分析忘情全性对于体道的重要性。只有遣情去欲,道不离心,悟此真性,才能与道为一,致于长生。 结语部分总结了吴筠的神仙道教思想的特色及对后世道教理论的贡献。吴筠继承了上清派主静修的传统,开启了五代以后养生内丹学炼心之路。吴筠还剖析了主体意识之“心”及其与“道”、“性”、“神”的关系,在唐代道教内修之风的兴起及精神成仙说的确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