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逐步深入,国内大宗粮食产业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大豆产业是开放最早、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粮食产业之一,其国际竞争力的演变规律、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对于大宗粮食产业发展具有标本性和示范性的战略意义。 本文应用国际贸易理论、系统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利用统计资料,系统分析了全球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和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过程、影响因素和演变机制;最后,提出了提升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 在洲际间,大豆生产竞争格局和出口竞争格局由“北美洲为主,亚洲为辅”演变为由“南美洲和北美洲共同控制”;进口竞争格局由“欧洲为主,亚洲为辅”演变为“亚洲为主,欧洲为辅”;消费竞争格局由“北美洲最强,亚洲次之”演变为由“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共同控制。总体来看,洲际大豆产业综合竞争格局由“北美洲最强,亚洲第二,欧洲第三,南美洲最弱”演变为“北美洲和南美洲最强,亚洲居三,欧洲第四”。 (二) 在国家间,大豆生产竞争格局由“美国主导,中国为辅”演变为“美国居首位,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度和巴拉圭依次分列其后”;出口竞争格局由“美国主导,中国为辅”演变为“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主导”;进口竞争格局由“日本、德国、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主导”演变为“中国主导,荷兰、日本、德国、墨西哥和西班牙依次分列其后”,并呈现出口国集中进口国分散的局面;大豆消费竞争格局由“美国主导,中国、巴西、日本和德国依次分列其后”演变为“美国、中国、巴西和阿根廷主导”。 (三) 中国大豆产业生产影响力和出口影响力持续下降,进口影响力持续上升,消费影响力先降后恢复,综合影响力有所下降,自平衡发展能力下降。生产影响力由第一降至第四;产业出口影响力由第二降至第六;进口影响力由第八位升至第一位;消费影响力仍居第二;综合影响力由第二降至第三。 (四) 导致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直接因素包括:(1) 与美国等国相比,中国大豆综合成本高和综合收益低。(2) 中国大豆价格高于美国等国,但差距在缩小。(3) 中国大豆质量与美国相比,大豆脂肪含量平均低1.09%,蛋白质含量平均高1.6%。但在大豆质量控制保障体系以及大豆采购、运输和营销服务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4) 中国大豆单产低于巴西、阿根廷和美国20%-40%,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影响力逐年下降,由第二降至第四。(5) RR大豆种植系统适应美国和阿根廷等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得以持续扩大,而种植转基因大豆对于提高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存在不确定性。 (五) 造成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产业格局不近合理,产业政策的支持和保护缺乏力度,竞争性作物玉米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等。 在省域生产格局方面,存在着主产省产量与其播种面积不匹配、主产省产量与其生产力水平不匹配的问题。大豆产量最高的四大省份为黑龙江、吉林、安徽和山东,而播种面积最大的四大省份为黑龙江、安徽、内蒙古和河南。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四大省份为吉林、新疆、山东和江苏。 在大豆加工格局方面,中国大豆加工能力存在空间错位和需求错位的问题。北方春大豆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