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名重要作家,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以他名字命名的芥川文学奖至今仍是日本文学界最富影响力的奖项。
《中国游记》堪称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文学家创作的中国游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是同类游记所难以比拟的。但是,这部游记在备受瞩目的同时,也饱受争议。传统的《中国游记》研究大多都在探究作品蕴含的积极意义亦或消极意义上下功夫,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将《中国游记》作为解读作者内面世界的文本来考察,关注游记中反复强调的“痛苦的自我”形象,并通过文本分析剖析其原因,进而联系芥川晚年主张的“记者兼诗人”的文学理念,探究被称为“不安文学”的芥川的作品世界。
本论文共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概括了历史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芥川来华时,中国正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明目张胆地瓜分在华的殖民利益,而中国内部军阀割据混战,革命与动乱时时发生。面对众多活生生的罪恶以及人性的丑恶,芥川一方面如实记录并加以嘲讽批判,另一方面又试图从混乱不堪的现实中,拼凑并讴歌如诗一般的理想世界。本文主要以《中国游记》为对象,以文本分析为中心,探究作者内面,联系“记者兼诗人”的文学理念,拓展芥川作品阅读的宽度和深度。
第二章分中国和日本两部分整理了《中国游记》的先行研究。中国研究的部分主要根据否定意见、积极评价、综合评价的三个类别来归纳,否定意见部分列举了年代较早的代表人物巴金以及最近的学者王向远、林少华等人的评价,积极评价部分从不同侧面列举了秦刚、陈生保、管美燕等人的评价,综合评价部分介绍了单援朝、施小炜、张蕾等人的研究。日本研究的部分主要根据时间顺序来整理,阐述了从否定到再评价,从再评价到提出鲜明的积极评价为止的各阶段的代表性意见。
第三章将《中国游记》作为作者探究超脱世界的文本来解读,研究其颇具诗性的一面。第一节将焦点放在表层的表现方式上,分词汇和韵律、文章体裁、篇幅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考证研究,第二节将焦点放在深层内容上,分理想的净土、理想的人物形象、憧憬的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出《中国游记》里呈现出的诗一般的理想世界。
第四章将《中国游记》作为作者凝视世俗罪恶的文本来解读,研究其写实的一面。主要采取与第三章进行比较分析的手法,分罪恶横行的土地、人性恶、堕落的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来加以文本分析。首先整理游记中所刻画的身处内忧外患的中国--丧失主体性的衰败的文明古国以及横行其中的破坏中国独立存在的外来侵略者,与第三章所整理的弹琴吟诗和平安详的理想净土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与第三章的坚持信仰的人物形象相反,《中国游记》还刻画了一些反映人性恶的形象,包括鼓吹文明开化启蒙思想的侵略者形象、丧失信念的淡漠的民众形象以及贪婪的人物形象等,第二节将这些代表性人物形象加以归类整理。最后整理游记中关于堕落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文字。
第五章将《中国游记》作为记录作者矛盾内心的文本来解读,以文中反复出现的痛苦的自我形象为主线加以梳理,列举出全篇各个章节论及自我不安、自我痛苦等强烈情感的片段并加以分析,分析在旅行途中的不同地点、不同见闻之下的“我”的痛苦的内心变化,并指出其根源在于第三章与第四章所论述的既追求理想世界又凝视现实丑陋的创作态度上。
第六章将这种既追求理想世界又凝视现实罪恶的创作态度与芥川晚年提出的“记者兼诗人”的理念相联系,重新审视《中国游记》。在前面五章论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中国游记》既有极其诗性的一面又有冷峻写实的一面,芥川通过这篇游记表达了对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理想世界的竭力追求,同时又极其压抑地刻画了现实的罪恶,包括作为日本人所不愿目睹不愿记录的日本国的丑行。两方面都尽力追求的创作态度导致其内心天秤的失衡,在文中也不断流露出痛苦的情绪。最后指出《中国游记》的创作是“记者兼诗人”理念的实践之一,这也将成为今后芥川研究的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