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耳穴望诊、触诊及电测三种方法对临床胃癌患者双耳耳廓相关耳穴特异性变化进行观察研究,进行耳穴诊断胃癌相关性、相符率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通过耳穴辅助诊断胃癌提供参考。为临床早期发现胃癌提供简便、安全、经济、可靠的初步筛查诊断方法。方法:根据既往研究经验与耳穴诊断理论选取双耳耳穴口、食管、贲门、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脾、皮质下、肾上腺、肿瘤特异区(M1、M2、M3),共14个穴位。分别采用耳穴望诊法、触诊法以及电测法,对39例胃癌术前患者,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及36例健康者耳廓进行相关穴位特异性变化的临床观察与检测。记录相关耳穴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并用相机采集照片,然后用Adobe photoshopCS6对照片进行处理后,进行色差分析。分别用XDM-III型耳穴探测仪和CLRH-A型耳穴探测器共同检测胃癌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及健康人双耳耳穴的低电阻阳性反应点,并加以记录。然后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胃癌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及健康人之间耳廓的相关耳穴差异性。结果:1.胃癌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在颜色、形态以及电测上两组均存在着明显差异性。(1)颜色上,尤其在耳穴胃区和肿瘤特异区II(M2)改变最为明显,胃癌组耳穴胃区与健康组相比颜色晦暗无光,部分患者出现褐色斑点,肿瘤特异区II出现暗灰色或棕褐色色斑,胃区与肿瘤特异区改变与健康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0.01),经色差分析比较,存在的统计学差异(P<0.01,P<0.01)。(2)形态上,胃癌组大多数患者胃区出现结节改变,与健康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电测上,胃癌组贲门、胃、十二指肠、脾、皮质下、肿瘤特异区(M1、M3)出现大量阳性反应,与健康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比较:(1)颜色上,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出现较多例数胃区呈棕褐色或暗灰色改变以及肿瘤特异区II(M2)呈暗灰色或棕褐色色斑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通过色差分析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2)形态上,胃癌组胃区出现结节改变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明显增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电测上,胃癌组耳穴胃、皮质下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出现低电阻阳性反应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特异区(M1、M3)出现大量阳性反应,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健康组比较:(1)颜色上,在胃区和肿瘤特异区II(M2)颜色改变上无统计学差异。但通过色差分析,健康组与萎缩性胃炎组在胃区和肿瘤特异区II(M2)存在色差差异(P<0.05,P<0.05)。(2)形态上,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胃区结节改变,与健康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电测上,胃癌组与健康组比较在贲门、胃、十二指肠、脾、皮质下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特异区(M1、M3)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与健康人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比较,在耳廓相关耳穴的颜色、形态以及电测上均存在着明显差异。充分说明耳穴诊断法对胃癌具有一定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在胃癌的普查中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