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土默特地区的移民问题,是土默特地区社会生活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明清以来土默特地区的移民活动,特别是汉族移民的大量进入,对当地社会生活风俗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移民活动是引起当地社会生活风俗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本文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专门对明代,特别是俺答汗经营土默特地区以来移民问题进行系统和具体的研究。明王朝建立后,与北元形成对峙局面。明政府设立了九边重镇,严防北元势力的南下及汉人北上。但由于自然灾害、政治需要,加之土默特地区自然与政治环境等因素,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土默特地区。人口迁移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关联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考察人口迁移的相关问题就必须深入研究影响、制约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明代汉族移民进入土默特地区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天灾人祸,出逃求生:明代山西、河北等地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生存环境的艰难迫使大批汉族人民离开家园,另谋生路;避开罪名,逃亡出边:披罪士兵、白莲教徒为躲避明政府通缉,被迫北走;满足需要,强行掠夺:蒙古贵族为解决粮食、日用物资、劳动力短缺问题,常南下掠夺人口、物资。这就决定了该历史时期移民的类型是自发型与组织型并行,其移民方式为民众自发逃亡和有组织的掠夺、招徕等。明代土默特地区移民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368—1522年)零星分散,尚未成流;第二阶段(1522—1571年)两股潮流,规模迁移;第三阶段(1571—1635年)繁衍生息,民族交融。汉族移民的迁入,不仅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农牧经济并行发展的局面。而且伴随着汉族移民的进入,内地的农耕文化传统在塞外得到传播,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进入土默特地区的汉族移民由赵全、李自馨等汉族首领直接管理。除少数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大多数汉人处于被统治地位,从事各种生产劳动。17世纪初的三十年里,土默特地区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人口大量流失。长期居住此地的汉族移民去向不明。通过考证,本文认为很多汉民以改蒙古名、与蒙民通婚、加入蒙籍等方式渐渐融入草原民族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