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在历经了多年地下影人的尴尬后,逐一浮出水面。在陆续到达各自艺术创作高峰的同时,他们也在妥协中改善了与市场的关系。其中,导演娄烨,以其极具探索风格的电影叙事成为电影界与评论界颇为关注的对象。纵观他的作品序列,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第六代导演与往代不同的叙事追求。伴随着创作环境的变化,娄烨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叙事的学习模仿、大胆尝试到风格成熟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承接新时期文学的实验性。娄烨在完成了《周末情人》、《危情少女》等不太成熟但很有个人风格的电影后,他将摄像机转向电影叙事本身。在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并与资本逻辑联手修改中国当下时,杂语环境的出现使娄烨的《苏州河》在具有了新时期先锋小说风格的同时,也具有了后现代的叙事格调。第二阶段——探索故事稳定性的非必要。经历了《苏州河》故事模糊的叙事探索后,后现代对于稳定故事的破坏引起了娄烨的注意。他认为,历史应该由一种多视角多语言的方式去模拟,以便完成最真实的反映。对于历史中被扭曲的爱国青年和无辜卷入战争的人,娄烨在《紫蝴蝶》里为其提供了自由呻吟的空间。他打破了稳定故事里的角色功能的安排,用偶然等因素充当情节连接的线索,为故事开辟了另一条创作道路,但因视角转换而导致的叙事片段仍旧为观众的解读设置了较大的障碍。第三阶段——营构“复调空间”,为生活的复制提供生命力。娄烨将电影创作看作是播种、孕育与收获的过程,追求电影生命的开豁。尽管在娄烨之前的电影中,已经可以看出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在《颐和园》里,娄烨营造出来的复调空间为电影提供了开放式的、生命般的叙事结构。复调空间与杂语空间类似却不尽相同,破除叙事的封闭性与传统结构的前因后果是娄烨探索的工具。虽然娄烨仍旧没有办法掌握创作探索与市场的平衡,但不囿于票房及制度的辖制与不止步的探索让他在电影探索上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这条无法复制的路使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看到了希望,娄烨的电影也因此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