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土传性植物病害,该细菌侵染的寄主范围异常广泛,包括450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共计450余种,对许多宿主是毁灭性的,被列为世界上第二大最具破坏性的细菌致病菌。番茄作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每年因青枯病的发生导致产量严重下降,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目前,化学防治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是化学防治会导致抗药性病原体的出现,并且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生物防治因其高效、无污染、无公害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拮抗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随之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村内河边的土壤为分离源进行放线菌分离纯化,采用体外筛选技术,以青枯病菌为指示性菌株筛选有抗菌活性的菌株,最终获得一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菌株NEAU-HV9,并对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番茄苗期抗病试验、离体试验、盆栽试验研究了该菌株及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此外,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试验,并对其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基因功能注释以及次级代谢产物预测,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选用五种分离培养基(CPA、DPA、SSA、HV、GS)对土壤中放线菌进行分离,经过形态观察和分子水平分析后合并,共筛选得到101株放线菌。共包括Streptomyces、Nocardia、Kitasatosporia、Micromonospora、Microbacterium和Tsukamurella,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占79.4%。(2)对101株放线菌进行抗青枯病菌活性检测。共有11株菌孢子浸提液的抑菌直径大于10 mm,其中菌株NEAU-HV9和NEAU-HV72的抑菌直径大于25 mm,菌株NEAU-HV9的抑菌直径最大,为27.74 mm。将菌株NEAU-HV9发酵,其发酵液上清的抑菌直径为32.8 mm,发酵液沉淀的抑菌活性为30.5 mm。(3)将菌株NEAU-HV9发酵,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分离活性代谢产物。经过质谱、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该化合物为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并通过与商品化actinomycin D的抑菌活性和液相保留时间比较,最终确定为actinomycin D,对青枯病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6 mg/L。(4)番茄苗期抗病试验表明,菌株NEAU-HV9孢子悬液(10~9cfu/m L)与actinomycin D对番茄青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接近100%。在离体试验中,当孢子浓度为10~9cfu/m L时,能有效防治青枯病。盆栽试验表明,菌株NEAU-HV9的孢子悬液和actinomycin D都可以有效的防治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2%和100%。(5)将菌株NEAU-HV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该菌株基因组大小为10,797,268 bp,DNA G+C含量为70.6 mol%,共含有9727个编码基因。采用GO、KEGG和COG功能数据库对菌株NEAU-HV9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菌株NEAU-HV9的功能蛋白主要参与生物学过程、新陈代谢过程。将菌株NEAU-HV9的基因组序列提交至anti SMASH程序进行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分析,该菌株基因组共有23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编码NRPS基因簇数量最多,其中与actinomycin D合成基因簇的相似度为86%。(6)对菌株NEAU-HV9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生理生化特征、不同培养基的培养特征、微观形态特征以及细胞化学成分分析,确定该菌株为链霉菌属内一株潜在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