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他独特的悲苦命运使他的诗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禅宗以及基督的宗教情怀,闪射着西方现代与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但是纵观半世纪以来周梦蝶研究,会发现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以往研究者的解读大多围绕诗人的一本诗集,或是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述,缺少对周梦蝶诗作的整体性观照;其二、研究学者更多地着眼于周梦蝶诗歌中的“禅意”、“古典”、“孤独”,认为诗人耽于古典、沉溺传统,这显然忽略了其作为现代诗人在大时代的现实回应以及他思想中“博爱”情怀对于社会的关照。周梦蝶是相当具有东方风采的诗人,但如果只关注到他诗中佛学禅思的传统性构建,便不能更好地捕捉其诗艺的全貌、理解其雪火交融的现代诗学追求。本文正是有鉴于此,始将研究对象设定于周梦蝶的诗歌创作,旨在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客观评判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与成就。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周梦蝶创作背景的分析,考察其个人成长经历及大时代对其思想、写作的影响。长达93年的岁月中,多难曲折的经历和社会现实带来的苦闷,造成了诗人一种孤独的性格,也是形成诗人的艺术风格的基础。诗人在诗艺上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痛苦;尤其中年接触到佛学后,也逐渐恢复了精神的平衡。在现代文学的思潮里,在传统文学与佛学禅思的视野下,诗人“向外,摄取异域的营养,在内,挖掘自己的魂灵。”第二章通过梳理周梦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分析其诗歌美学格调的前后变化、差异。周梦蝶以诗说法,将近一甲子的写作历程令人动容。在第一本诗集《孤独国》之后,诗人以《还魂草》为相重新探访人间世,以孤绝的心灵探看身里身外,掘发生命的本质;随着诗人心境的拓展,晚年的《十三朵白菊花》、《有一种鸟或人》及《约会》处处体现着一种安时处顺的意趣。从冲突到消解,从对立到和谐,诗人用永恒的眼光望穿俗世的变化,以纯粹的诗歌道尽尘缘的杂染。第三章在整体考察分析周梦蝶诗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其诗歌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周梦蝶的诗歌不仅融合了佛、道与基督教的哲思,以大量的惊异与感叹抒发独有的生命意识,更在诗的文字与形式上精细雕琢,苦苦吟思,有意识地使用多种现代技法,使其诗多具实质与形式的双重美学价值,带给读者饶有趣味的深思。第四章分析周梦蝶诗歌在西方现代诗艺和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的沟通构建中所形成的个体与社会的张力,揭示其于当下社会语境中对于汉语诗歌创作所具有的诗学意义及启示。周梦蝶的诗歌努力,就在于从创作出发,将古典审美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相兼容延伸,以东方传统的禅和佛理,去沟通西方的现代诗艺,使古典资源成为一种真正的建构性力量。无论在台湾语境还是当代新诗发展下,都具有积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