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CHD(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的结果。近年的研究显示血清尿酸(uric acid, UA)、D-二聚体(d-dimer)和脂蛋白a(Lipoprotein) [LP (a)]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方面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但血清尿酸(UA)、脂蛋白a [LP (a)]和D-二聚体(DD)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相关文献报道不一,对于它们是否能预测冠心病危险程度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观察冠脉造影患者的血尿酸、D-二聚体和脂蛋白a水平变化,研究它们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这些相关因子检测在冠心病病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8例因胸憋、胸痛、气短待查入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除外半年内曾接受PTCA或CAG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肝肾疾病、原发和继发性痛风、炎症性疾病、近期手术或创伤、血液及免疫系统异常、肿瘤及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服用利尿剂、抗凝剂者,其中男73例,女55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7.80±10.42岁。按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8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53±8.32岁,并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75±11.21岁。双支病变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67±10.14岁。三支病变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94±12.09岁。均于入院后第二天清晨空腹在无菌操作下抽取肘中静脉血测定血尿酸、D-二聚体和脂蛋白a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脂蛋白a、血尿酸和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蛋白a、血尿酸和D-二聚体的浓度在单支病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比较,脂蛋白a和D-二聚体的浓度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多其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水平在三支与单支病变组以及双支与单支病变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三支与双支病变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UA, DD, LP (a)水平与冠脉病变积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UA与冠脉病变积分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504。DD与冠脉病变积分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581。LP(a)与冠脉病变积分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585。结论1.冠心病患者的脂蛋白a、血尿酸和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其浓度升高有助于冠心病的临床检测和诊断。2.脂蛋白a、血尿酸和D-二聚体浓度与冠脉病变支数有关,对于预测冠脉病变的支数及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3.脂蛋白a、血尿酸和D-二聚体浓度与冠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提示其在预测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发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