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语用非流利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h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语习得领域,学习者二语会话中出现的停顿、修正等各种非流利现象往往被看作是二语口语能力欠佳的表现。然而,就像在母语中会经常出现非流利现象一样,二语会话中的一些非流利现象并不一定是由语言能力问题导致的。相关研究表明,某些语境下的非流利现象有可能是说话人采取的一种语用策略,对二语会话的展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将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因语用因素出现的非流利现象称为语用非流利。本研究拟从语用学视角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出现的各种语用非流利现象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以期全面考察语用非流利现象的形式表征与交际功能,及其对英语教学与学习的启发意义。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出现的语用非流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可以分为哪几类?这些语用非流利具有哪些使用特征?与英语本族语者会话中出现的语用非流利相比在类型和频率上有何异同?(2)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可以实施哪些交际功能?与英语本族语者利用语用非流利实施的交际功能相比在类型和频率上有何异同?(3)不同性别和二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的使用情况如何?反映了学习者怎样的语用能力习得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各种形态的非流利现象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依据语言使用涉及的维度,即用什么样的语言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将其区分为信息非流利、语言非流利和语用非流利三种类别。信息非流利指交际者在表达观点、传递信息时因思维突然遇阻或更改信息内容而出现的延迟或修正现象。语言非流利指交际者由于语言某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的困难或为了语言表达正确而出现的延迟或修正现象。语用非流利是交际者为了更恰当、合适地表达自己而出现的延迟或修正等现象。就学习者而言,他们在口语表达中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出于语用因素(如面子、礼貌等)可能会出现一些语流上的停顿、延迟或修正现象,即语用非流利。然后,本文结合大量自然会话语料,主要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的语用非流利现象。本文语料来源为研究者自行录制的课堂会话、课下讨论或英语角交流,没有话题限制,属于自然语料。参与者为南京两所高校和河南洛阳一所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本科生。本研究采用了录音访谈和多人判断法。为了充分考察语用非流利体现出的二语语用水平,本研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即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非流利的使用情况与圣芭芭拉美国英语口语语料库中本族语者的使用相对比,并使用SPSS中的卡方检验来判定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本文遵循话语语用学的研究范式,结合语境、面子(礼貌)等传统语用学理论,搭建了语用非流利的分析框架,以会话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语用非流利的标记形式、语用非流利的类别和语用非流利的功能三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的使用情况,论证了语用非流利与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性别、二语语言水平等学习者因素对二语会话语用非流利出现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语用非流利的标记形式可以分为纯语流延迟类(如停顿、填充语以及重复)和话语修正类(如中断、删除、插入以及替换)。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会话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非流利标记显著性地多于英语本族语者。无论是本族语者还是学习者,纯语流延迟类标记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话语修正类。从内在动因的角度看,语用非流利涉及两种情况:由交际困难导致的语用非流利和作为策略的语用非流利。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这两类原因导致的语用非流利的使用频数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由交际困难导致的语用非流利的出现频率高于本族语者而作为策略的语用非流利的出现频率略低于本族语者。(2)语用非流利除了具有赢得时间的功能外,还可以作为一种策略资源,实施言语的三大交际功能:信息传递调节、会话组织调整以及人际关系调理。从每万字语用非流利出现频次的统计分析来看,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英语本族语者在语用非流利各类功能的实现频数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从百分比频率对比来看,学习者在"信息传递调节"功能的使用频率上低于本族语者,而在"会话组织调整"和"人际关系调理"的使用频率上高于本族语者。另外,在各功能的部分次功能的实施频率上,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之间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3)语用非流利的恰当使用是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一种体现。语用非流利标记本身的特征如无词汇意义的语音片段和话语标记语可以反映相应的语用能力;从衡量语用能力标准之一的语用流利度角度来看,语用非流利不仅不是不流利的,而且还有助于会话的顺利开展;策略型语用非流利和困难型语用非流利的使用也可以反映出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强弱。无论是二语水平还是性别因素,对学习者语用非流利在总体类别的出现频率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影响。但在具体层面,即在不同语用非流利标记的具体使用频率、语用非流利不同类别的出现频率以及语用非流利的各种功能的实施频率上,不同水平、不同性别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还是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本研究详细考察了语用非流利的形式特征、类别、功能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语用非流利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将语用非流利看作语用能力评估的标准之一,认为恰当使用语用非流利是语用能力的一种体现,为语用非流利研究搭建了理论框架。本文语料证明,语用非流利是二语语用能力的外在表现之一,在会话交际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非流利研究从纯语言视角转到了语用视角、从关注非流利导致的问题(消极作用)到聚焦非流利作为一种语用策略(积极作用),实现了研究视角的转换,对非流利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分析铁路车站信号楼作业安全研究基础上,结合全路车站信号楼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评价铁路车站信号楼作业安全评价指标,提出以AHP权重决策过程为基础建立评价模型,通
目的本文通过对进口废物原料中VOCs检测结果的分析,评估VOCs释放在进口废物原料货类中分布的特点,防止进口废物原料污染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为一线查验人员做好防护工作提供依
归纳总结出行者效益的组成框架,并依据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理论,改进新交通项目投入运营后出行者效益的计算方法。给出该方法中的关键参数—广义出行费用计算模型,同时讨论广
目的卫生处理质量控制由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方法通过引进环节控制新概念,重点介绍环节控制的内容、控制点的设置和验证程序。结果环节控制的内容是保证口岸卫生处理质量
以广州市南沙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广州远郊土壤中Zn、Pb、Ni、Cu、Cr、As、Hg 7种重金属含量特征,并对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多,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商务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谈判是跨文化商务活动的重要环节,而英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这一话题也屡见不鲜,而大学生由于时间等特定因素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消费群体。然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所受的教育、大学生所处的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不同称谓语分别体现不同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比较英汉称谓语的不同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不像美术,可以靠造型、线条、色彩、光影来状物、描人、画事写景。也不像文学.一个单词如生、离、死、别、姿态、形状、味道等,就能把事物的意义表现出来。
<正>原题再现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