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焉耆位于西域天山南麓,是丝绸之路中线上的重要中转据点,也是西域传统的五大城邦王国之一。在七至九世纪中原与西域各民族政权的角逐过程中,处于西域东部特殊地缘位置上的焉耆不自觉地卷入到了对西域疆域的争夺战中。笔者通过对七至九世纪各民族政权在西域角逐过程的梳理,着重阐述了焉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根据焉耆在各政权争夺西域过程中的隶属关系,笔者将七至九世纪划分为五个时间段,分析总结了各政权与焉耆的关系。七世纪初期(604—617年),焉耆最初役属于西突厥,后又归附于铁勒,还同隋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后来,焉耆再次归附了称霸西域的西突厥,并受其指派的吐屯的监督。七世纪前期(618—649年),通过重开大碛路,焉耆与唐朝建立了朝贡关系。在咄陆可汗、咥利失可汗掌权时期,西突厥加强了与焉耆的亲密关系。到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射匮可汗主政时期,西突厥为了重新恢复在西域的主导地位,进而拉拢焉耆与唐朝相对抗。唐朝最终击垮了西突厥,征服了焉耆,并在焉耆设置了焉耆都督府。七世纪中后期(650—699年),唐朝在焉耆等地设立了焉耆镇守军等安西四镇,加强了对焉耆等城邦诸国的管理。与此同时,吐蕃也加入到了争夺西域的行列,并同西突厥相联合,导致唐朝在焉耆等地设立的安西四镇置废不断。唐朝采取了加强焉耆都督府等四镇都督府与焉耆镇守军等安西四镇的配合,以碎叶镇取代焉耆镇等措施,展开了同吐蕃及其附属的西突厥政权对焉耆等西域各城邦的争夺。八世纪前期(700—754年),因为对两厢十姓领导权的冲突,突骑施展开了对唐朝控制的焉耆等重要据点的争夺。后来,唐朝采取了安抚突骑施以对抗其他西域民族政权的策略,焉耆由此而重新备列为安西四镇之一。唐朝对焉耆的统治地位依旧稳固,焉耆继续保持着与唐朝的朝贡往来。八世纪中期以后(755—899年),西域局势更加动荡,但唐朝在焉耆设立的焉耆都督府和焉耆镇守军的建置依然完好,焉耆依旧隶属于唐朝。八世纪末九世纪初(794—845年),焉耆先后被吐蕃和回鹘政权所征服。九世纪初期以后(845—888年),焉耆先属于黠戛斯的势力范围,后又受西迁回鹘建立的安西回鹘和高昌回鹘政权管辖。曾经统治焉耆的一批龙姓部族,最后迁徙到了甘州、肃州和伊州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