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散文运动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在这十多年中,一大批散文作家通过他们的精心创作,使新中国成立过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导下的散文发生了很大变化,散文创作的格局也随之改变。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新散文作家通过怎样的散文写作来实现对旧散文的变革。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言部分介绍新散文产生的一个大背景,具体时间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之时。并以杨朔散文为代表,分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新中国散文的巨大影响,以及所形成的散文模式。之后通过对时代变化的简单概述、读者审美的变化等说明了旧有的散文模式开始显示出僵化死板的原因,引出对新散文运动的大致介绍。 本文的第二部分将旧的散文模式比作整齐划一的合唱,新散文则是一曲散文的变奏。这一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的“独唱”主要写了新散文作家自觉寻找个人化声音的努力,以祝勇、周晓枫等不约而同将“身体”作为写作对象为例,展示新散文作家对旧有散文选材方面的突破,结合了对作家余秋雨的批判,说明旧的散文模式影响之深,以至于到现在还出现在不少作家的写作之中。第二章“歌剧魅影”写的是新散文中虚构手法的运用,在传统的文体观念中,散文是一种记实的文体,虚构的手法几乎不会出现,但新散文作家颠覆了这种观念,将虚构的手法引入散文,扩展了散文的表现领域。不过,散文中的虚构和小说戏剧中的虚构意义是不一样的。散文中的虚构,是为了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法,来寻求更高层次的真实。第三章“浅吟低唱”主要写新散文作家对诗意的追求。长期以来,文学的“政治附属品”身份限制了散文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许多词语都被规定了它们的意象,成为疲惫的“死词”。新散文作家将眼光投向这些“死词”,通过对社会事物的重新发现为这些词语招魂,从而展开对诗意的追求。第四章“对唱”是写新散文中的批判精神,重点在于批判精神中的独立精神和钟鸣所说的“距离”概念。批判精神在散文中的出现,改变了散文多数以抒情为主的面貌,为散文注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最后一章“交响曲”谈到的是新散文的跨文体写作,这是对散文文体的变革,这一章通过对祝勇《旧宫殿》和钟鸣《旁观者》的分析,说明了文体变革需要注意的是,它应该遵循写作的内部指令,不要为了求变而变,探讨到文学写作的真诚度问题。 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新散文对旧散文的变革,实质上是对文学制度的反对,也是对文学脱离政治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争取,他们对旧散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取得了成就,但也应该注意,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不能把新散文仅仅当成反对旧散文的工具,更要重视写作本身。还有,散文至今依然缺乏理论方面的建设,本文选择散文作为研究对象,希望以此呼吁,出现更多的散文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