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清代医家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核心理论体系指导下,根据上热下寒证水液缺乏性干眼的临床表现,制定运用乌梅丸加减方联合人工泪液治疗上热下寒证水液缺乏性干眼治疗方案,并探究其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45例,共90只眼,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5例。联合组运用乌梅丸加减方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中药组单用乌梅丸加减方口服;西药组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中医症状积分、BUT试验、Schirmer试验、角膜荧光染色等结果,并做统计学处理,对疗效进行客观评价。
结果:①三组干眼客观指标比较。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在BUT试验、Schirmer试验、角膜染色方面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Schimer试验、角膜荧光染色方面,联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试验方面,联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联合组除小便频数积分未见明显降低外,余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除小便频数、烘热汗出症状积分未见明显降低外,余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西药组除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目赤、羞明畏光、烧灼感、口干、口苦、腹胀冷痛方面外,余症状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组与中药组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西药组相比,在羞明畏光、烧灼感、耳鸣、口舌生疮、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大便溏方面,积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在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大便溏方面,积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三组由眼部主要症状积分得出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中医症状总积分得出的疗效比较,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0%、43.33%,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联合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两组。
结论:乌梅丸加减方联合人工泪液治疗上热下寒证水液缺乏性干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眼部及全身症状,可以取得更为确切的协同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45例,共90只眼,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5例。联合组运用乌梅丸加减方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中药组单用乌梅丸加减方口服;西药组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中医症状积分、BUT试验、Schirmer试验、角膜荧光染色等结果,并做统计学处理,对疗效进行客观评价。
结果:①三组干眼客观指标比较。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在BUT试验、Schirmer试验、角膜染色方面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Schimer试验、角膜荧光染色方面,联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试验方面,联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联合组除小便频数积分未见明显降低外,余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除小便频数、烘热汗出症状积分未见明显降低外,余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西药组除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目赤、羞明畏光、烧灼感、口干、口苦、腹胀冷痛方面外,余症状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组与中药组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西药组相比,在羞明畏光、烧灼感、耳鸣、口舌生疮、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大便溏方面,积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在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大便溏方面,积分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三组由眼部主要症状积分得出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中医症状总积分得出的疗效比较,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0%、43.33%,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联合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两组。
结论:乌梅丸加减方联合人工泪液治疗上热下寒证水液缺乏性干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眼部及全身症状,可以取得更为确切的协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