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地租理论在我国农地流转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msjzk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农户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一直是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因农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收入过低,农户越来越倾向于外出务工,致使农村耕地大量撂荒。为了使想种地的农户有更多的地可耕,使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农户的财产性收益,需要农村土地的流转。现阶段,我国农村由于各种因素,致使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的自发性行为,政府未起到合理的组织作用,流转行为多存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形式,流转程序亦不规范,所以,我国的行政力量必须参与到农地流转的过程中来。近些年,农地流转因涉及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故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极力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户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1]为农地流转的深化提供政策依据。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与实证分析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通过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本文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指导,探索构建农村土地良性流转机制。本文共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释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写到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介绍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明确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内容,包括其形成和发展、内涵及形式。其次,明确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作用,具体讲述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三章主要以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述农地流转的制度性发展。主要对山西省运城市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分析,将土地流转状况进行直观的展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对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予以真实的了解:第一,运城市农地流转现状;第二,农户对农地流转制度的认识状况;第三,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政府职能实现情况;第四,农户参加土地流转的权益保护状况。第四章是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分析。并针对问题,深入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下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五章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三方面对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采取对策,提出了加快推进山西省农地流转的方法和建议。包括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构建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农户利益保障体系。第六章对本文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希望本文对促进农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有些许贡献。
其他文献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以道德榜样的行为、做法、思想、品质和成就影响他人,使大学生从道德榜样先进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
在阐述城市河流滨岸带的界定、结构、功能以及滨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的基础上,选择以上海市苏州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解译、有机污染综合指数、野外调查评分等方
海岸带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正发生深刻变化,生态风险凸显。
本文通过东西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了东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城市的城市河流湿地在整个城市湿地系统中占有主导作用,对于这些地区的城市河流湿地的研究能很好地反映整个城市湿地系统状况。在分析兰州城市湿
学校教育作为为政之本,对于任何王朝来说,都不可或缺。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张掖的学校教育逐渐地发展繁盛起来。现主要依据碑刻资料,对张掖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学教育、
随着城乡二元化的逐步瓦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其中儿童问题又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对流动儿童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上,而对于0-3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