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TR产氢反应器的运行优化及产氢菌代谢组学的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oh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暗发酵厌氧生物制氢能够将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与产氢有效结合,具有发酵底物来源广泛、转化率高、产氢能力强、不需要光照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筛选高效产氢菌株,开展产氢细菌代谢组学研究,对了解产氢菌产氢机理和提高产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进行厌氧发酵制氢,实验过程中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12h、10h和8h)和进水COD浓度(3000 mg·L-1、5000 mg·L-1和7000 mg·L-1)对反应器运行效率的影响,探讨了反应器运行过程中COD去除率、p H、出水悬浮物(TS)、活性污泥悬浮物固体质量浓度(MLSS)和可挥发悬浮物固体质量浓度(MLVSS)变化情况。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反应器内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利用Hungate滚管技术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高效产氢菌株,进而基于质谱与气相色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该菌株在不同Fe2+浓度培养条件下差异代谢物的丰度变化。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浓度控制在3000 mg·L-1左右时,HRT为10 h时反应器运行效果最好,HRT过长或过短都会对反应器的运行造成负面影响。此阶段COD去除率在30%左右,p H稳定在4.6~4.7之间,累计产氢量约2 L·d-1,末端液相发酵产物总质量浓度为1089 mg?L-1,以乙酸为主,形成乙酸型发酵。产氢菌产乙醇杆菌属(Ethanoligenens)、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梭菌属(Clostridium)等丰度占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总量的40%以上。若缩短HRT为8 h,COD去除率变化浮动较大且不稳定,累计产氢量下降。活性污泥沉降性能降低,大量污泥随出水流失,导致活性污泥生物量的流失。活性污泥中产氢菌丰度占比下降到16%左右。控制HRT为10 h,进水COD浓度为5000 mg·L-1时获得最大累计产氢量且反应器运行良好。此条件下COD去除率在26%左右,p H稳定在4.5~4.6之间。液相发酵产物总质量浓度为2010 mg·L-1,其中丁酸含量最高,为1300 mg·L-1,形成丁酸型发酵。累计产氢量在2.5~3.0 L·d-1左右。产氢菌产乙醇杆菌属(Ethanoligenens)和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丰度占比分别为18.57%和13.81%,产氢菌总丰度占比超过30%。当进水COD浓度为3000 mg·L-1时,累计产氢量低,反应器的运行效率较差。当进水COD浓度进一步提升至7000 mg·L-1时,有大量微生物因无法适应高浓度的有机底物而死亡,造成TS浓度上升和MLSS的浓度下降,累计产氢量由2.5~3.0 L·d-1降低到1.6~1.7 L·d-1。对活性污泥进行滚管分离筛选,筛选出一株高效产氢菌株编号为S-11,以LM-1为基础培养基,培养30h后累计产氢量为2230 m L/L-culture,比产氢率为0.89 mol H2/mol glucose。经16S r DNA鉴定该菌株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的一株新菌株。对该菌株进行不同Fe2+浓度培养优化,当Fe2+浓度为0.2 g·L-1时,比产氢率最高,为1.09 mol H2/mol glucose。当Fe2+浓度为0.5 g·L-1,此时比产氢率最小,为0.61 mol H2/mol glucose。选取无Fe2+培养条件下为对照组,0.2 g·L-1 Fe2+和0.5 g·L-1 Fe2+培养条件下为实验组,进行代谢产物分析。0.2 g·L-1 Fe2+组和无Fe2+组之间共鉴定出8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32种代谢物丰度显著上调,51种代谢物丰度显著下调。丰度上调的代谢物主要包括:参与电子转移的核黄素蛋白以及植物醇、苄胺、儿茶素、谷胱甘肽、4-氨基甲基环己烷羧酸等具有还原作用的物质。说明Fe2+可降低发酵环境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厌氧细菌的生长,从而提高肠杆菌S-11的发酵产氢能力。在0.5 g·L-1 Fe2+组和无Fe2+组之间共鉴定出6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2种代谢物丰度显著上调,46种代谢物丰度显著下调。代谢产物如苯胺、甘油和磷酸乙醇胺等参与氨基酸和脂类分解的物质丰度上升,参与细胞膜合成的亚油酸等脂类物质下降,说明过高的Fe2+浓度会给肠杆菌S-11带来一定的毒性,破坏细胞膜机构,导致产氢效果减弱。
其他文献
第三代弛豫铁电体Mn掺杂Pb(In1/2Nb1/2)O3-Pb(Mg1/3Nb2/3)O3-PbTiO3(Mn-PIMNT)具有优异介电、铁电、压电和热释电性能、以及高的相变温度,可运用于微波可调节器、铁电存储器、超声换能器和红外探测器等功能器件。随着器件集成化、微型化的快速发展,如果能将高性能弛豫铁电体薄膜化,将大幅度拓宽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本论文以三方相Mn-PIMNT弛豫铁电陶瓷和薄膜的制备
PLZT透明陶瓷作为一种经典的铁电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光效应而在现代光通信及国防激光技术领域都占有一席之位。经过多年的发展,PLZT透明陶瓷的制备技术不断完善,材料应用领域亦日趋扩大。尽管如此,当前PLZT透明陶瓷的主要烧制方法依然为传统的通氧热压烧结(轴向施压),该工艺不仅需要大量过量氧化铅作为助烧结剂,而且通常只能单炉制备,烧结时间长、过量氧化铅挥发对环境污染严重,材料光学品质稳定性差,特别是该传
本文立足于新世纪武侠电影影像研究,从升级的画面表现力、非传统“大侠”式的影像人物塑造、风格化的创作手法出发,发现新世纪武侠电影在传统武侠电影的基础上已渐渐走上了艺术化与风格化的道路。追求影像的表现力自然成为这一时期武侠电影导演的普遍追求目标。与此同时,进入2000年以来在导演作者化创作和外来文化涌入的前提下,武侠电影在自我多元发展和影像重塑的基础上,渐渐摆脱了传统武侠的古典浪漫主义想象,呈现出多姿
吡唑醚菌酯是巴迪斯凯苯胺和苏打法布里克公司共同研发出的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可抑制细菌中线粒体呼吸。吡唑醚菌酯已被应用于控制由链格孢属、Septoria、疫霉属、丝核菌属、腐霉属、曲霉属和假单胞菌属引起的几种破坏性疾病。由于其对水生生物的高毒性,其在稻田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将吡唑醚菌酯微胶囊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界面聚合法来制备了吡唑醚菌酯的聚氨酯微胶囊悬浮剂,探讨了溶剂类型的、乳化剂
香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特种经济树种,因其木质中含有特殊的抗性成分而广泛应用到家具、食品、日用化妆品、农业及医药等行业。香樟精油是从香樟组织中提取的一种多组分芳香性物质,其中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樟脑、1,8-桉叶油素、龙脑、松油醇、石竹烯和柠檬烯等化合物,是香樟抗菌、抗氧化、消炎和杀虫驱蚊等生物抗性作用形成的主要原因。香樟内生菌是香樟活立木中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参与香樟组织的次生代谢过程,
干悬浮剂(Dry Flowable,DF)是一种药效极强、危害性较小且性能优良的新型农药剂型品种,其不仅具有优良的分散性还具备良好的悬浮稳定性。干悬浮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湿法和干法,本文结合湿法研磨和喷雾干燥制备了两种干悬浮剂配方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湿法研磨技术是制备干悬浮剂的第一步,其过程和水悬浮剂的制备过程很类似,即通过湿法粉碎制得悬浮体系,而与水悬浮剂不同之处在于,水悬浮剂对体系的悬浮
童谣是切合儿童认知发展、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生活趣味的,在儿童之间口口相传,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上海方言童谣是上海民俗文化的鲜活名片,是上海地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方言童谣传承的重要场域,代际传承是方言童谣实现世代相传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2类3户上海居民家庭为个案研究对象,第1类为2户上海本土家庭,第2类为1户新移民与本
水性聚氨酯(Waterborne polyurethane)以水为溶剂,不含或仅含少量有机溶剂,通过调节软硬段比例和种类可实现分子结构的高度调控,现已在涂料、胶黏剂、表面活性剂、油墨、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在WPU乳液的制备工艺实验基础上,采用构效关系研究原理,成功开发了一系列适用于农药水悬浮剂的水性聚氨酯分散剂,并研究了其在农药SC中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预聚体分
二十世纪末,随着家用DV的普及,摄影机的拍摄对象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拍摄者开始把镜头转向了自己及家人,影像逐渐向私人化、随意性、主体化、平民化转变,以内部视角介入或者暴露自身的私人生活和精神世界,构成“私纪录片”特有的价值。到了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崛起,影像的传播受媒介的阻碍减小,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们开始拥有自己的个人话语平台,“私纪录片”也不再是导演简单的自娱自乐或是自己留存、剖
氯磷酸二乙酯Diethyl chlorophosphate(DCP)和氰基磷酸二乙酯Diethyl cyanidophosphate(DCNP)都是有机神经毒剂模拟物,本文第一部分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FRET机理设计了一种荧光探针用于检验DCNP。该探针中选择用丹磺酰氯作为荧光供体,半花菁为受体,该探针在DMF中在580 nm处表现出了受体的荧光,在DCNP存在条件下,580 nm处荧光强度逐渐降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