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老年人不再拘泥于传统养老方式,而喜欢根据个人需求来选择多样化的养老方式。该现象的兴起,使异地养老的群体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社会排斥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指导。此外,研究者借鉴嵌入性理论的思路,尝试去解释旅居老人在旅居地的消费习惯适应。研究者在关注异地养老的城市老年人群体时,结合日常观察与研究便利性,选择在利川市旅居的旅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老年人不再拘泥于传统养老方式,而喜欢根据个人需求来选择多样化的养老方式。该现象的兴起,使异地养老的群体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结合社会排斥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指导。此外,研究者借鉴嵌入性理论的思路,尝试去解释旅居老人在旅居地的消费习惯适应。研究者在关注异地养老的城市老年人群体时,结合日常观察与研究便利性,选择在利川市旅居的旅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对旅居老人在旅居地的生活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第一,旅居老人在利川的旅居生活中,其生活适应情况。第二,旅居老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是否受到旅居地社会排斥的影响。第三,旅居地的社会排斥是怎样影响到旅居老人生活适应的。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削弱甚至消除旅居地社会排斥对旅居老人生活适应的影响,并提供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建议。根据已有研究和实际调查,旅居老人的生活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一,应对性生活适应是以语言交流、人际沟通和消费习惯三个指标为代表;其二,拓展性生活适应是以闲暇生活、品质生活和发挥个人价值三个指标为代表。对两个维度的调查发现,多数旅居老人能够适应在利川的生活。研究发现,旅居地的社会排斥对旅居老人的应对性生活适应和拓展性生活适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群体差异和社会关系排斥。具体表现在语言交流、人际沟通、消费习惯、闲暇生活、品质生活和发挥个人价值等方面受到社会排斥影响。研究认为,影响旅居老人生活适应的因素包括旅居社区的分布格局、本地居民的态度等外在因素;也包括旅居老人个人性格特征、活动方式、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内在因素。社会排斥对旅居老人各项生活适应的影响程度不一,但是影响确实存在。这些社会排斥主要来源于陌生关系和群体差异,并非刻意所致。群体差异既包括旅居老人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差异,也包括旅居老人群体内部的差异。通过研究分析,影响旅居老人生活适应的因素分为主客观因素,分为包括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差异的主观因素和包括身心健康状况和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客观因素。笔者针对影响旅居老人生活适应的主客观因素,提出四条促进其生活适应的建议,期望这些建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旅居地的社会排斥,改善旅居老人在旅居地的生活适应情况。具体地说,通过挖掘人际关系以丰富生活方式;树立“主人翁”意识以发展积极的生活态度;优化养生方式以调节身心健康;通过自我提升的学习活动可以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以削弱生活不适应。
其他文献
伴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与快速扩张,各种因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随之出现,同时在各地出现了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错位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旅游资源丰裕地区表现格外突出。我国旅游资源种类众多,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前一直被视为旅游发展的保障因素,但是在众多旅游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反而有限,说明旅游资源禀赋这一变量可能在旅游产业影响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根据前人研究,我国西部地区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且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备受瞩目,印度的崛起成为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界最炙手可热的议题之一。一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国家能力的增强,因为国家能力在维持国内政治秩序、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拥有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国家能力支撑,印度的崛起则只是徒有其表。因此,国家能力为我们分析印度的崛起提供绝佳的视角。本
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获得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药物,是实现这一基本权利的先决条件。撒哈拉以南非洲是目前世界上健康状况最差的地区之一,承受着较大的疾病负担。该地区虽然每年通过进口大量的药物来缓解卫生压力,但却远远无法满足当地人们对药品的需求。在许多远离城市的地区,古老的非洲传统草药成为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各国卫生医疗保健的分配不均令人担忧。随着新兴药品市场的崛起和战略发展的需要,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越来越
老挝地缘位置特殊,与邻国的关系较为复杂,其安全视角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都是独具一格的。在过去,老挝从未在任何一段历史中达到“生存安全”的状态,由于自身综合实力欠缺,未来也要于中南半岛地缘政治格局中“夹缝求生”。而这看似危机四伏的地缘特征对于老挝来说也是促进其国家安全的重要元素,是一把“双刃剑”。老挝利用自身地缘优势去弥补安全方面的不足是老挝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心。自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命运共同体”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阶级的思想观念反映和体现着本阶级一定的利益取向。无产阶级利益思想是鲜明的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无产阶级利益思想起着教育和引导本阶级群众为自身利益实现而奋斗的理论教育作用。恩格斯晚年的无产阶级利益思想是恩格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有着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作为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此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
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等一系列新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情以及乡村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展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发展的目标不再是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及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由此,乡村振兴以旅游业为战略支点,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场所,也是必不可少的解毒器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脂与亚硝酸盐类食物摄入的增多,使得肝脏承载着相当大的负荷,甚至受到严重的损伤。肝脏损伤可分为急性与慢性,其中急性肝损已有较多的救治手段,且治愈率高;但是慢性肝损的救治就困难多了。究其原因,诱因过多、前期症状不明显、机理不明,难以对症下药,所以我们需要更多有关慢性肝损的研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媒介报道是对历史的书写,也是对历史中所提及的人和事的记忆建构。在对民俗文化的报道中,媒介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记忆。本文以土家族民俗文化摆手舞的历史发展为切入点,以媒介记忆理论为分析框架,尝试探讨一个核心研究问题:土家族摆手舞的媒介记忆是如何建构的?在土家族摆手舞记忆建构的框架中,以《恩施日报》为代表的地方级媒体承载了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对摆手舞的记忆,以此推动着摆手舞的发展,它所传播的记忆内容,是对当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剖析,按照“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得怎样(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点、存在的不足)”的逻辑进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路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概念、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