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日本借鉴欧洲新城建设的经验,计划在东京郊区建设具有多种就业岗位和社会设施的社会平衡、独立自主的城市-----卫星城。然而由于卫星城无就业单位、居民要到附近城市工作,增加了交通压力和人们的出行成本,这种有城缺产的产城分离布局,最终造成新城的衰落、人员外流和城市经济萧条。2003年,上海临港产业园区开始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但是在取得产业发展的同时,园区依然面临商业、文娱、医疗等配套功能体系缺失的瓶颈问题,多数员工依然选择居住于生活便利的园区外,产业区成了纯粹的工业区。这种有产缺城的产城分割布局,导致产业区缺乏人气、冷冷清清,严重影响了产业区发展。两个新城都面临同样的发展问题----产城不融合,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相互疏离,就业与生活在空间上不够平衡,将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市场失灵及公共物品的特殊属性等问题,完全依靠市场推动产业及城市的平衡发展是有困难的,政府作用在产城融合推进过程中适时的规范、监督和调整是有必要的。为了获得先进的经验,笔者分析了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伦敦弥尔顿·凯恩斯等国内外政府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进成功经验,并从中学习了政府在推动新城产城融合建设的启示,国内外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完善管理治理体制、改善新城公共配套等措施,在成功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有效作用。东莞松山湖开发区自2001年成立以来,经过以产业为主导的初步融合及全面推进产城融合两个主要阶段,通过制定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建设公共设施等措施留住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打造了以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机器人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文化创意为主的“4+1”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了万科生活广场、兰馨园公租房、中心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了中心公园、月荷湖公园等生态公园,为开发区居民打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但是,开发区政府在推进园区产城融合建设的进程中,由于治理观念滞后、条块分割治理体制以及利益导向偏差因素的存在,导致推进主体不明确、运行机制不畅通、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瓶颈问题依然制约产业和城市的协调融合发展,针对这些开发区政府推动产城融合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发区政府应该通过创新理念、治理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完善对策,以达到完善开发区规划、合理充分利用开发区各项资源,改善开发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促进开发区产业和城市的平衡发展,使开发区成为适宜生产和生活的功能复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