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2003-2012年六安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病例的免疫预防状况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回顾该市流脑历史流行特征并与2003年后的流行情况进行比较,为今后更好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六安市建立流脑监测体系,对所有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系统收集流脑监测资料。对流脑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年至2012年期间每年该市均有流脑病例报告,10年间全市共报告病例12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30/10万,发病率较高年份为2004年(0.539/10万)、2008年(0.316/10万),最低年份为2011年和2012年(0.014/10万)。共死亡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013/10万,病死率为5.51%,病死率较高年份为2003年(33.33%)、2005年(18.18%)。该市2003年后发生的病例主要集中于霍邱县、霍山县、寿县,三县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2.68%(105/127)。2004年、2008年分别在该市霍山县和霍邱县发生学校流脑聚集性病例疫情,霍山县疫情波及该县的6所中学和2所小学,16天内共报告病例33例,罹病率为9.02/10万,死亡1例。霍邱县的疫情仅流行10天,基本局限在一个班级内,共报告病例9例,罹病率为0.72%。病例年龄区间为5个月至75岁。10-19岁组发病87例,为病例总数的68.50%。病例以学生为主,共94例,占病例总数的74.02%127例病例里,具有明确流脑疫苗免疫接种记录的有26例,为总病例的20.47%,接种记录有A+C流脑疫苗的5例,占全部病例的3.94%。六安市流脑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为高发季节,3月份发病水平最高,10年来八月、九月均未发现病例,季节性十分明显。共检测培养出C群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10株,A群2株,B群1株。自7例病例脑脊液标本中检出奈瑟氏菌抗原C阳性。讨论流脑流行周期性与人群总体免疫水平有关,该市2003年后流行高峰的出现,其实是由于人群普遍缺乏针对C群流脑的免疫屏障。鉴于周边地区已经发现其它血清群流脑致病菌导致的流脑病例,应积极应对菌群变迁。集体单位的聚集性病例疫情,一旦发生对防控形势将会有较大的影响。加强报告和监测,及时发现集体单位的疫情是成功进行防控的前提。结论c群流脑是该市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学校是防控重点场所。应采取规范疫苗接种,广泛开展健康宣教,强化疾病监测等措施做好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