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分析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观察应用不同剂量二甲双胍治疗后IGT患者血糖、血脂、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并探讨其调脂、抗炎的临床意义,为糖耐量异常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干预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或住院并被确诊的糖耐量异常(IGT)患者120例(IGT的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OGTT实验结果将这120名IG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三组:①常规剂量二甲双胍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45.10±8.09岁);②小剂量二甲双胍组,40例(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44.28±8.54)岁;③对照组,40例(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45.20±8.36岁)。三组均给予相同的糖尿病教育,指导饮食、运动,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另外给予常规剂量二甲双胍组受试者二甲双胍500mg tid,给予小剂量二甲双胍组受试者二甲双胍250mg tid,共随访3个月。在治疗前,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等临床资料;采集血标本测定血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等生化指标,并计算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同一血标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上三组按规定方法治疗3个月结束时复查血脂、血糖、AIP及hs-CRP。结果:1、各组患者治疗前年龄、BMI、血压、糖化血红蛋白、FPG、PBG、TG、TC、HDL、LDL、AIP、hs-CRP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的比较:(1)常规剂量二甲双胍组、小剂量二甲双胍组、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较治疗前的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差值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剂量二甲双胍组、小剂量二甲双胍组治疗3个月后餐后血糖较治疗前的水平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餐后血糖较治疗前的水平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差值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剂量二甲双胍组、小剂量二甲双胍组治疗3个月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的水平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的水平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差值两两比较,常规剂量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小剂量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上述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剂量二甲双胍组和小剂量二甲双胍组上述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3、hs-CRP与AIP的相关性:对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后AIP和hs-CRP水平变化差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3,P<0.01。结论:1、二甲双胍可以明显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糖水平,且血糖下降幅度与剂量呈正相关,对正常血糖水平无影响。2、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干预血脂、AIP和hs-CRP,但无剂量增加效应。3、AIP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