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实现多智能体控制系统一键仿真和一键编译为目标,底层仿真引擎以MATLAB软件为基础,基于网页浏览器设计了多智能体控制系统仿真功能,该功能目前已经在作者所在的实验室的远程虚拟实验室上部署,并可以稳定、准确地进行仿真实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多智能体控制系统仿真时的特点,结合浏览器的特殊性,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易于理解的仿真界面。该界面分为主系统界面和子系统界面两层,主系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实现多智能体控制系统一键仿真和一键编译为目标,底层仿真引擎以MATLAB软件为基础,基于网页浏览器设计了多智能体控制系统仿真功能,该功能目前已经在作者所在的实验室的远程虚拟实验室上部署,并可以稳定、准确地进行仿真实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多智能体控制系统仿真时的特点,结合浏览器的特殊性,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易于理解的仿真界面。该界面分为主系统界面和子系统界面两层,主系统页面用于展示智能体之间的通信拓扑结构图,子系统页面用于展示智能体内部的建模。这种设计方便用户理解和设计智能体之间的关系。2.提出了在多智能体控制算法设计过程中,一键自动设置各个智能体用于通信的功能单元的方法。根据用户在主系统界面搭建的智能体的通信拓扑结构图,用户在保证连线逻辑正确以及智能体的属性设置正确的前提下,可以一键设置各个智能体需要的通信模块。在保证通信单元设置正确的前提下,极大简化了传统的多智能体控制算法设计过程中通信模块设置的流程。3.提出了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一键离线仿真方法。利用通信模块总是成对出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总是一一对应,将各个智能体的算法框图中的通信模块删除,通过信号线连接起来,并在两个子系统的连接处增加模拟网络传输的延迟模块,可以实现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一键离线仿真。离线仿真的算法框图和实时仿真算法框图对于用户是相同的,无需创建两份不同的文件,这简化了仿真设计过程,仿真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4.提出了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一键实时仿真方法。利用智能体单元的IP和实际设备的IP一一对应,用户在设计好多智能体控制算法以后,在确保离线仿真结果满意的情况,可以一键生成多个可执行文件,并且可以将可执行文件下载到对应IP的实验设备中。实际实验中算法运行稳定。虽然本文提出的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仿真方法是基于网页浏览器实现的,但是该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端。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实现多智能体控制系统的仿真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菠萝蜜植株叶及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钙元素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菠萝蜜幼苗进行了不同浓度的钙处理,研究了菠萝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和碳氮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经贸来往日益紧密,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其它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居民收入彼此间的差距悬殊相当大。为了消除居民收入彼此间的落差,十八大以来,收入分配秉承了“调高、扩中、提低”的思路,其中“扩中”一词就是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中”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使经济更高、
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电力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人们对于电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合理的无功配置不仅能够降低线损、提高供电能力从而保
MYB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最大的一类转录因子之一,在调控植物生长和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白桦高盐胁迫下转录组分析中获得一个差异表达基因,命名为BpMYB108。B
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新能源的应用日渐扩大化、用户的负载日渐多样化、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的使用日渐广泛化,这三者都会给电力系统注入谐波污染,谐波污
流致振动(FIV)具有实际和根本的意义。一方面,FIV对工程结构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必须尽量减弱;另一方面,它被应用于一些能量收集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它需要被尽可能地加强。在实
当前我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创业潮,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得不到缓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网络融资受到大众广泛关注并成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新渠道。作为新兴的网络融资模式,众筹融资受到人们极大地欢迎:众筹成功项目数与众筹融资总额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关于预售众筹融资金额的影响因素已有众多学者研究,针对可持续
多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频发强烈地震,地震对剪力墙连梁损坏不容忽视,往往容易过早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基于此,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连梁的形式或者附加耗能部件的方式来增强连梁的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年产量超过20亿吨,污染严重且资源化利用率低,其环保再生技术急需提升。另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建筑业也急切向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转型。将建筑垃圾再
柔性电子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如何制造在应变状态下仍维持高性能和耐用性的柔性电子材料这一问题的极大兴趣。随着人体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电子设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