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不同,可引发各种代谢紊乱,主要是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众所周知,高血糖可引发白内障,但脂代谢与白内障的关系至今无人研究,本课题拟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与脂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另外本课题还进一步研究2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与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凋亡的关系以及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3组:A组(正常对照组)20只,B组(高脂组)20只,C组(模型组)40只。A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B组和C组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C组喂养4周后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注药2周后检测大鼠血糖,将糖耐量异常者确认为糖尿病大鼠。再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C1组(12w处死),C2组(于第12w起每日给予同C3组体积相等的高压消毒水灌胃,于24w时处死),C3组(于第12w起每日给予用高压消毒水充分溶解的罗格列酮(1.42mg·kg-1·d-1) 灌胃治疗,于24w时处死)。成模后大鼠每周测血糖1次,观察晶体混浊情况并记录混浊级别。动物处死前先断尾测空腹血糖。麻醉大鼠后腹主静脉取血,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胰岛素水平,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取出眼球,撕下前囊膜,上皮面朝上铺于载玻片上,用乙醇冰醋酸固定液EAA(无水乙醇3<WP=4>份+醋酸1份)固定,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药盒检测晶体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光学显微镜下,每张铺片随机读取3个非边缘视野,每个视野记数200个细胞,其中凋亡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即凋亡百分率;将晶体混浊情况与上皮细胞凋亡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40只大鼠中成模的为26只,成模率为65%,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和血浆胰岛素和甘油三酯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12w时无明显变化,至24w时显著升高(P<0.05)。24w糖尿病组与12w糖尿病组相比,空腹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无明显差异,而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明显(P<0.05)。高脂组除血糖正常外,其它指标与同期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别。罗格列酮干预组血浆胰岛素下降至正常水平,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比未干预组显著降低(P<0.05),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2.晶状体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组和高脂组晶状体全部保持透明。模型组大鼠在注射STZ后第7周开始,有两只眼开始出现白内障,至12w(注射STZ后第8周) 九只眼出现白内障(占所有眼数的 17.3%)。 24w时糖尿病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大鼠已全部发生白内障,其中糖尿病组有两只眼晶体已发展为成熟白内障。经秩和检验,24w时罗格列酮干预组晶状体混浊程度显著低于糖尿病组大鼠 (P<0.05)。3. TUNEL法检测LECs凋亡百分率:实验结果显示正常组和高脂组LECs中极少见凋亡细胞,12w糖尿病组平均为<WP=5>28.85%,24w糖尿病组平均为87.1%,差异有显著性(P<0.05);罗格列酮治疗组平均为68.39%,小于24w糖尿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各实验组白内障晶体混浊度与LECs凋亡率做相关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二者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s=0.951,P﹤0.001),说明晶体混浊度随上皮细胞凋亡率的增高而加重。5.通过对各实验组白内障晶体混浊度与空腹血糖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rs=0.805,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说明晶体混浊度随空腹血糖的升高而逐渐加重。结论:1. 我们通过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观察,证实高血糖是糖性白内障发病的主要因素,单纯的脂代谢紊乱不会引发白内障。2. 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延长,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上皮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增高,经统计学检验上皮细胞凋亡率与白内障程度呈正相关。3. 罗格列酮不仅可以影响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纠正脂代谢紊乱,同时可以减少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使糖性白内障的发病得到延缓和一定的抑制,说明罗格列酮对糖性白内障有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