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氯农药五氯硝基苯诱导心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utianweixi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脏发育过程中,心肌细胞增殖对心室壁形态发生和心肌致密化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心肌细胞增殖异常与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发生密切相关。有机氯农药五氯硝基苯(Pentachloronitrobenzene,PCNB)是一种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土地杀菌剂,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给农作物生产和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本研究基于前期工作基础进一步探究了PCNB影响心肌细胞增殖以及诱导心脏发育毒性的机制。
  我们对E8.5天的孕鼠(C57BL/6N)分别进行玉米油和PCNB连续灌胃给药,对E14.5和E17.5胎鼠心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HE染色结果显示PCNB处理没有引起明显的心脏发育结构缺损,而对心室小梁区和心肌致密层区域厚度进行测定发现,PCNB孕期暴露引起胎鼠心脏组织左右心室过度小梁化,致密层区变薄,心室非致密化比例显著升高,表现出心室致密化不全样病理表型。为了探究PCNB引起心肌致密化不全的可能机制,我们对心脏组织及心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PCNB处理引起胎鼠心室壁致密层区心肌细胞周期标志物Ki67和有丝分裂标志物磷酸化组蛋白H3(pH3)水平降低,TUNEL染色结果显示PCNB处理没有诱导明显的胎鼠心肌细胞凋亡,表明PCNB主要诱导胎鼠心肌细胞有丝分裂异常,抑制增殖。进一步我们利用体外心肌细胞探究了PCNB的毒性效应,分别用不同浓度PCNB处理大鼠心肌细胞H9c2,EdU染色发现PCNB剂量依赖性抑制心肌细胞增殖,pH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CNB抑制体外心肌细胞有丝分裂,而流式检测表明PCNB没有诱导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现象。这些结果表明PCNB可能通过诱导胎鼠心肌细胞有丝分裂异常,抑制细胞增殖活性而引起心室致密化不全。
  为了探索PCNB诱导心室致密化不全表型的分子机制,对照组和PCNB处理组E17.5胎鼠心脏组织进行RNA-seq分析,结果显示PCNB处理导致心脏组织内97个基因上调,92个基因下调。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分离以及动粒和微管结合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互作网络分析表明动粒核心组分(包括NDC80复合物成员Hec1、Nuf2、Spc25)以及动粒微管互作调控因子位于差异表达基因互作网络的中心位置,候选基因RT-PCR分析也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作为有丝分裂过程的核心事件,染色体的正确排列与分离由动粒和纺锤体微管的动态相互作用协调实现,其中Hec1构成动粒上核心的微管结合位点,在染色体分离中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初步候选Hec1作为PCNB作用的关键靶分子进行进一步探究。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Hec1在胎鼠心脏组织内整体均有分布,在心肌细胞增殖活性较高的心室壁致密层区高表达。PCNB处理下调心脏组织内Hec1的mRNA和蛋白水平。对心脏组织切片HE染色进行观测发现PCNB处理引起细胞核型异常比例显著增加,对纺锤体标志物β-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发现PCNB引起心脏组织内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纺锤体形态和染色体分离异常。体外心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PCNB处理下调Hec1的表达,诱导心肌细胞纺锤体的形态和染色体排列、分离异常,干扰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心肌细胞内源性Hec1主要表达分布于有丝分裂期细胞动粒内。利用siRNA敲低Hec1抑制心肌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导致单极和多极纺锤体比例显著增加,而正常的双极纺锤体比例明显降低,加剧了PCNB对心肌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的抑制作用,心肌细胞内过表达Hec1能够显著抑制PCNB引起的心肌细胞纺锤体形态异常以及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活性的降低。这些研究结果提示PCNB抑制心肌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可能因为下调Hec1的表达,影响动粒与纺锤体微管的相互结合。
  本研究结果表明PCNB暴露抑制心肌细胞增殖,引起胎鼠心肌致密化不全样表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CNB下调NDC80复合物组分Hec1等动粒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心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纺锤体形态和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有丝分裂阻滞有关。
其他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4月公布的《全球糖尿病报告》指出,全球共有4.22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有1.29亿人,该报告还指出糖尿病与肥胖具有密切关系,2014年全球每10人就有1人及以上肥胖,中国的肥胖发生率达到7.3%。糖尿病与肥胖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对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委陵菜黄酮的衍生合成,发现一个具有较强调节糖脂代谢作用的黄酮衍生物Fla-CN,本
学位
恶性肿瘤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大多直接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DNA合成和修复等过程,但由于其非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分裂,导致选择性非常低,毒副作用大,并且容易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随着一些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和信号分子被鉴定,使得对关键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研发成为当前抗肿瘤药物研发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论文以PI3Kα和APC两个关键分子为靶点,结合结构生物学和分子
学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小气道和肺实质,导致渐进性气道阻塞和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抑制气道炎症是控制COPD进行性发展的关键。然而,作为经典的抗炎药,糖皮质激素(GC)在COPD患者的治疗中多出现抵抗(或失敏)现象,已有研究表明GC抵抗与氧化应激导致的HDAC2表达和活性下降密切相关。羧甲司坦(S-CMC)作为临床常用的祛痰药和巯基类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
学位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由青霉属(Penicillium.sp)和曲霉属(Aspergillus.sp)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污染粮食作物。OTA是真菌毒素中最强的肾致癌物质,还具有肝毒性、生殖毒性等。OTA毒性很大程度与其转运蛋白相关,目前研究多涉及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至今未见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与OTA相互作用的报道。本研究通过探究OCT2蛋白在OTA肾毒性中的作用,BCRP、MRP2
学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聚乳酸(PEG-PLA)纳米粒作为载体,经圆窗膜给药向内耳持续递送地塞米松的可行性;观察载有地塞米松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经圆窗膜和腹腔注射给药拮抗顺铂耳毒性的效果。方法:利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构建载有脂溶性地塞米松的聚乙二醇-聚乳酸纳米粒(DEX-NPs),考察其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大小及分布、Zeta电位;用香豆素-6标记PEG-PLA纳米粒,研究经圆窗膜给药后PEG-PLA
学位
微管蛋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开发新型抗癌药物的靶点。秋水仙碱结合位点是微管靶向剂最重要的结合口袋之一。秋水仙碱结合位点抑制剂(CBSI)通常具有分子量小、结构差异性大、易于修饰等特点。在过去几年中,许多结构不同的CBSI已经被报道,已有近三十个CBSI进入临床研究阶段。Combretastatin A-4(CA-4)是与秋水仙碱位点结合的最强的微管蛋白抑制剂之一。CA-4对各种癌细胞系(包括多药耐
学位
复杂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是目前现代医学研究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它并不遵循简单的孟德尔遗传模式,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多个基因、单个基因的多个突变、基因与环境表观因素相互作用等)所导致的疾病。肿瘤属于一种典型的复杂疾病,受到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其基因组高度复杂的遗传模式和异质性的特点使得传统用于复杂疾病研究的GWAS方法在肿瘤中收效甚微。二代测序技术凭借其高通量、单碱基分辨
学位
目的: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治疗剂量下是安全的,而过量服用引起严重的肝毒性。炎症在诸多急慢性肝病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而APAP所致肝脏炎症的作用机制有待阐明。本研究通过建立APAP过量肝中毒体外和体内模型,考察炎症反应在APAP所致肝损伤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另外,通过已建立的模型,对竹节参皂苷V(CKV)干预机制进行了探究。方法:1.APAP诱导肝损伤体外
学位
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多基因和多细胞信号通路参与的复杂过程。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及复杂性,相对于单靶点药物和药物联合使用,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多靶点药物可能在肿瘤治疗上具有更好的优势。因此,合理设计出协同调节多病理靶点且安全有效的先导化合物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热点。p53是人体重要的抑癌基因,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功能
学位
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在皮肤病、妇科以及泌尿系统等浅表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光动力疗法毒性小、起效快、无耐药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不会危及毗邻正常组织,因此,PDT凭借其独特优势已经成为肿瘤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三大常规治疗手段外的又一种成熟治疗技术,在肿瘤防治领域日益受到重视。PDT虽然在临床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