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怒哀乐”看日本人的国民意识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a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情是指由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对某种状态和对象的主观附加价值。它是无形的,但却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与直观的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语言不同,感情表现更加委婉。这就需要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细致的观察,捕捉对方通过动作,表情等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尤其是像开心,生气,悲哀这样快速产生,短时间内消逝,并带有身心变化的感情。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对方的心里意图和想法,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然而,与欧美人相比,日本人的情绪变化幅度较小。根据致力于美容与健康领域的MTG公司的调查研究,日本人在情绪变化时所运用到的脸部肌肉仅为20%~30%,而美国人却达到了60%。正因如此,日本人给人留下了“感情表现匮乏”这样一种印象。那么同样具有七情六欲的日本人是怎样表现内心的“喜怒哀乐”呢?从这些表现中所反映出的国民意识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喜、怒、哀、乐四种感情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日本人的感情表现模式及特点,探究其背后的国民意识及国民意识的形成原因。本论文主要由序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序论部分,主要是对先行研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进行说明。把握迄今为止两国学者对于日本人感情表达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论文的研究角度。正文部分围绕“喜怒哀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喜怒哀乐”是人类的基本感情,在一些方面有共通性。因此,本论文着眼于日本人较为独特的“喜怒哀乐”的表现、对象及特点,以此对这些要素当中所蕴含的国民意识进行解读。从宗教思想、生产方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上述国民意识的产生背景和影响因素。从而对日本人的国民意识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与认识。结论部分,阐明社会主流思想对于日本人的感情表现的影响,明确当今日本人的较为独特的“喜怒哀乐”是在武士道思想与神道教思想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此外,集团意识、共感意识、角色意识等也作用于日本人的感情模式,受这些国民意识影响,日本人才时常面带微笑,才有自己独特的发怒方式,才会出现克制哭泣但又在大众面前哭泣的矛盾现象,才拥有自己专属的兴趣爱好。换言之,日本人的感情模式和国民意识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其他文献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了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模式进行研究,不仅符合国际教育财政的发展趋势,更是促
构建OsMAPK4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和纯化,为转OsMAPK4基因植株后期的Western Blot检测提供抗原。用PCR方法从本实验室已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UM4上扩增OsMAPK4
近年来国家机关部门更加重视提高为百姓的服务意识,尽力多为百姓办实事,送温暖,解决基层人民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增强了基层机关服务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
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封闭的地理环境与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居住在西藏地区的人民很难与外界交流。从西藏地区出发向东到达我国东部港口,路程长达5000多公里,并且多有横断山脉阻隔,需要耗费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使得西藏地区处于明显的地理不利状态,人民的生存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相较而言,中国西藏南部地区地势平缓,藏南谷地直通南亚国家。从加尔各答出发一路向北,经由孟加拉国、锡金后到
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是一类单体分子量90kD左右的分子伴侣蛋白,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该类蛋白高度保守,且在细胞中含量丰富,为细胞生存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