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情是指由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对某种状态和对象的主观附加价值。它是无形的,但却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与直观的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语言不同,感情表现更加委婉。这就需要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细致的观察,捕捉对方通过动作,表情等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尤其是像开心,生气,悲哀这样快速产生,短时间内消逝,并带有身心变化的感情。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对方的心里意图和想法,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然而,与欧美人相比,日本人的情绪变化幅度较小。根据致力于美容与健康领域的MTG公司的调查研究,日本人在情绪变化时所运用到的脸部肌肉仅为20%~30%,而美国人却达到了60%。正因如此,日本人给人留下了“感情表现匮乏”这样一种印象。那么同样具有七情六欲的日本人是怎样表现内心的“喜怒哀乐”呢?从这些表现中所反映出的国民意识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以喜、怒、哀、乐四种感情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日本人的感情表现模式及特点,探究其背后的国民意识及国民意识的形成原因。本论文主要由序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序论部分,主要是对先行研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进行说明。把握迄今为止两国学者对于日本人感情表达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论文的研究角度。正文部分围绕“喜怒哀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喜怒哀乐”是人类的基本感情,在一些方面有共通性。因此,本论文着眼于日本人较为独特的“喜怒哀乐”的表现、对象及特点,以此对这些要素当中所蕴含的国民意识进行解读。从宗教思想、生产方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上述国民意识的产生背景和影响因素。从而对日本人的国民意识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与认识。结论部分,阐明社会主流思想对于日本人的感情表现的影响,明确当今日本人的较为独特的“喜怒哀乐”是在武士道思想与神道教思想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此外,集团意识、共感意识、角色意识等也作用于日本人的感情模式,受这些国民意识影响,日本人才时常面带微笑,才有自己独特的发怒方式,才会出现克制哭泣但又在大众面前哭泣的矛盾现象,才拥有自己专属的兴趣爱好。换言之,日本人的感情模式和国民意识是相互渗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