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水稻上一种非常重要的刺吸式口器害虫。作为近年来褐飞虱田间防治的常用杀虫剂,吡蚜酮一直被认为是通过抑制褐飞虱对韧皮部的取食使其饥饿而死,而近期研究表明吡蚜酮可能作用于昆虫TRPV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oid channel,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通道)。本研究通过RNA干扰的方法沉默褐飞虱TRPV通道两个亚型Inactive(Iav)和Nanchung(Nan)的基因,结果表明褐飞虱TRPV通道与取食行为关系密切。具体结果如下:1.克隆褐飞虱Nan和Iav基因,分别与果蝇和豌豆蚜的Nan基因和Iav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其中,Iav基因克隆片段与豌豆蚜和果蝇Iav基因相似度分别为83%和85%;Nan基因克隆片段与豌豆蚜和果蝇的相似度分别为85%和83%。进一步验证克隆所得片段即分别为褐飞虱Iav和Nan基因片段。2.将褐飞虱分别注射dsIav和dsNan 1 d和3 d后,Iav和Nan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注射dsGFP的褐飞虱。Iav干扰后统计褐飞虱7 d内的存活率,结果表明,第3 d和第4 d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而其他天数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而Nan基因干扰之后褐飞虱7 d之后存活率仅为26.67%,显著低于对照的存活率;RNA干扰后,褐飞虱的足均无异常情况。3.Iav基因和Nan基因干扰后,通过EPG监测成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取食,结果表明,Iav和Nan基因干扰之后褐飞虱韧皮部取食均受到抑制。其中,Iav基因干扰后,口针的刺探次数和路径波时间延长而韧皮部取食时间和刺探次数显著低于对照。Nan基因干扰后,与对照相比木质部取食时间和非刺探时间延长,而韧皮部的取食时间和韧皮部刺探次数降低。4.将RNA干扰之后的褐飞虱通过EPG监测成虫对液态饲料取食,发现Iav基因和Nan基因干扰后对蔗糖溶液的取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褐飞虱TRPV两个亚型基因的沉默会抑制褐飞虱对水稻植株的取食,但不影响对液态饲料的取食,因此褐飞虱TRPV不影响褐飞虱的主动抽吸能力但是否参与到昆虫-植物的互作则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证明褐飞虱TRPV通道与取食调控关系密切,对褐飞虱的取食机理、吡蚜酮作用靶标的研究以及褐飞虱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