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具有基本的归属需求,即渴望归属于某个社会团体、被这个团体所接纳,并和他人形成积极、稳定、持久的社会关系,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社会生活都依赖于这一基本需求的满足。然而,这一基本需求的满足常常会遭到社会排斥的威胁。鉴于社会排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考察社会排斥对个体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现有的大量研究主要关注社会排斥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而从认知控制的角度出发考察社会排斥影响个体社会功能背后的认知机制的研究仍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三个脑电研究初步考察社会排斥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总体上来说,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首先,社会排斥如何影响认知控制,是促进、阻碍或者没有影响?其次,社会排斥影响认知控制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例如,社会排斥阻碍认知控制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经历社会排斥后个体的认知能力不足还是动机缺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统一采用Cyberball范式来操作社会排斥,之后让被试完成认知控制任务并同时记录脑电活动。在研究一和研究二中,我们首先分别考察了社会排斥对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排斥对两者有着复杂的影响。虽然总体上社会排斥会阻碍个体的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能力,但在某些认知加工上社会排斥并不会阻碍,甚至有时会促进认知加工。我们认为,导致这些结果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们将认知控制作为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最近提出的双重认知控制理论认为,认知控制可以分为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因此,在研究三中,我们尝试在双重认知控制理论的框架下,通过考察社会排斥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来调和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的不一致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社会排斥影响认知控制权衡的心理机制。在研究一中,我们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社会排斥对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实验1中,通过采用掩蔽版的Go/No-Go任务,我们同时考察了社会排斥对阈上及阈下反应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排斥对阈上和阈下反应抑制有不同的影响。对于阈上反应抑制,排斥个体比接纳个体表现出更大的N2效应以及更小的P3效应,表明排斥个体分配了更多的资源进行阈上的冲突探测,而只分配了较少的资源去执行随后的反应抑制;对于阈下反应抑制,排斥个体比接纳个体表现出更小的N2效应以及更大的P3效应,表明排斥个体只分配了少量的资源进行阈下的冲突探测,而对随后的反应抑制则分配了充足的资源。这些结果可能表明社会排斥并非简单地阻碍反应抑制,而是会使个体在反应抑制中采取灵活的资源分配策略,优先探测明显的威胁以便快速做出回应,而忽略微不足道的威胁并优先进行抑制控制。在实验2中,通过采用额外奇异刺激范式并操作分心物与目标刺激的相对位置(两者都处于中线外侧,或者其中一个处于中线位置而另一个处于中线外侧),我们考察了社会排斥对干扰抑制(即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排斥对选择性注意中的目标加工和分心物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排斥个体比接纳个体表现出更小的Pd成分,而在Nt成分上两组被试没有显著的差别。这些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只是阻碍了个体对分心物进行抑制的能力,而对目标加工则没有显著的影响。在研究二中,我们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社会排斥对工作记忆中注意过滤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实验3中,通过采用有分心物的单侧变化探测任务(要求被试记忆中央注视点一侧的红色矩形的朝向而忽略其他凸显的绿色矩形),我们主要考察了社会排斥对工作记忆中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排斥会对注意过滤能力产生广泛的阻碍作用,不管是在相对简单的过滤任务(记忆一个目标刺激和一个分心物时,只需排除一个分心物)还是在相对困难的过滤任务(记忆两个目标刺激和两个分心物时,需要排除两个分心物)上,排斥个体的注意过滤能力都更弱。具体表现为,排斥个体在记忆一个目标刺激和一个分心物时所诱发的CDA波幅与记忆两个目标刺激时所诱发的CDA波幅相等,记忆两个目标刺激和两个分心物时所诱发的CDA波幅与记忆四个目标刺激时所诱发的CDA波幅相等。这些结果表明,在工作记忆的保持阶段,排斥个体仍然会将有限的注意资源分配到任务无关的分心物项目上,也就是说,排斥个体可能无法将凸显的分心物从工作记忆中排除。在实验4中,通过采用无分心物的单侧变化探测任务(要求被试记忆中央注视点一侧的1–5个色块),我们进一步考察了社会排斥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排斥个体的CDA波幅在工作记忆负荷为2时就达到渐近线水平,而接纳个体的CDA波幅在工作记忆负荷为3时达到渐近线水平。这些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减小了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在研究三中,我们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社会排斥对认知控制权衡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具体来说,在实验5中,通过采用经典的AX-CPT任务,我们考察了社会排斥对认知控制权衡(主动性控制vs.反应性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行为水平上,排斥个体的主动性控制指数比接纳个体更小;在脑电水平上,排斥个体的主动性控制指标(P3b和CNV波幅)比接纳个体更小,而反应性控制指标(N2波幅)则更大。这些结果表明,社会排斥会促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用反应性控制而非主动性控制。在实验6中,我们设计并采用了Cued-flanker任务,通过变化线索刺激呈现的时间来调整在这个任务中采用主动性控制的可能性及优势,进而考察了社会排斥阻碍主动性控制的心理机制(能力不足vs.动机缺乏)。结果发现,当主动性控制的优势并不明显时,排斥个体并不愿意采用主动性控制;而当主动性控制的优势极其明显时,虽然排斥个体愿意采用主动性控制,但他们运用主动性控制的能力仍然比接纳个体更弱。这些结果可能表明,经历社会排斥后,个体在实施主动性控制时确实存在能力不足和动机缺乏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力和动机因素共同导致排斥个体更弱的主动性控制。综上所述,通过三个脑电研究,本研究首次较为系统地考察了社会排斥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初步探讨了社会排斥影响认知控制的心理机制。我们主要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社会排斥对认知控制有着复杂的影响,促进、阻碍以及无影响的结果都有可能出现,而调和这些不一致结果的一种可能的方法就是在双重认知控制理论的框架下考察这一问题。事实上,我们发现社会排斥促进了个体的反应性控制能力而阻碍了其主动性控制能力。鉴于目前直接考察社会排斥与认知控制关系的研究仍严重缺乏,这些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社会排斥阻碍认知控制的原因既与能力不足有关,也与动机缺乏有关。鉴于目前对社会排斥影响认知控制的心理机制仍存在较大的争论,本研究的这一结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排斥的负面影响,以及在未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是非常有价值的。总之,本研究的结果丰富和扩展了现有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社会排斥与个体社会功能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和完善了现有的社会排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