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病证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术语,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中医病证名称来源于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并沿用至今。《内经》不同英译本对病证词语的翻译方法颇为不同,很值得研究。本研究以《内经》中的病证词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重点比较不同《内经》英译本对病证词语翻译的异同。英译本的选择为《内经》翻译史上影响力较大的三个版本,译者分别为李照国、Maoshing Ni,和Iliza Veith。病证名称的界定主要依据王洪图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选取了《内经·素问》前34章的形体、脏腑病证类,将这些病证词语按照命名特点加以分类,确定每位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找出同一位译者对各类病证词语翻译的规律,比较不同译者翻译风格上的差异,并归纳成表格形式。针对上述初步结果,本研究运用胡庚申先生近年提出的一个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来加以研究:主要从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维度考察三位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过程。结果发现:①不同的学术时代背景造就了三位知识结构各异的译者。②李本、成本和倪本主要采用了四种翻译方法(直译、解释性翻译、借用西医、音译+注释)翻译病证名称。③不同类型的病证名称,三位译者对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不相同。以症名病的病证名,李本主要借用西医词汇,对依机名病和“复合式(病位+病机/痴性)”的病证名,则主要是音译+注释。威本使用最多的译法是直译。以症名病的病证名,倪本最多的是直译,其次是借用西医和解释性翻译,对依机名病和“复合式(病位+病机/痴性)”的病证名,主要是音译+解释。④以翻译适应选择轮的视角观察之,在语言维的翻译适应性转换上,三个译本各具特点,威本译文流畅易读,但回译性较差。李本大量使用音译+注释有碍阅读,但回译性较强。倪本介于二者之间。李本在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特别成功,体现在恰当应用“音译+注释”以及借鉴西医的翻译方法上。在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上,诚然三位译者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但是他们都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实现了各自的交际目的。本研究结果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现象确实有解释力。本研究的结论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三位译者的翻译适应选择过程,从而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各版译文,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