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着理论建构上的理念混乱;群体参与上的理解混乱:实践操作上的策略混乱;要解构这种“巴别”的局面,就一定要从思维范式上入手,重新建构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通天塔”。笔者认为要使基础教育的发展更接近于“真善美”的理想目标,就要顺应终身学习的世界思潮,立足于教育型场域向学习型场域的“结构转型”,建构一个终身学习共同体,形成一个自律的学习场域。
第一章主要从呈现背景入手,介绍了建国后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基础教育“主体”的生存现状。通过对现有基础教育存有的“瑕疵”进行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维度的考量分析之后,表达了对基础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与期望,即对教育“真、善、美”的追求。并试图从立足于生命思维的这三个维度来解读教育场域的应然状态。
第二章,介绍了改革决策生成的主要依据和理论支撑——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笔者将场域理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思维范式,从场域视角的边界意识和关系性思维入手分析现代基础教育场域中的关系网络呈现状态,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始终应置于一定的关系框架中进行,从教育与其他社会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及教育内部各要素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来把握教育。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第三章,主要是在时间范域视野内通过对“教育目的规定”表述的历史沿革,追溯了教育场域中行动者们对于“教育善”追求的话语性表现轨迹。阐释了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特别是现代性给予我们的挑战。并基于时间顺序的共时性,回应了时代发展对于基础教育的诉求与期待。
第四章,主要提取了主体性的维度,在空间范域内对“教育真”进行阐述。基础教育的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出发。现今学者们对基础教育场域精神的解读,有出现误解的倾向。笔者基于试图还原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然成像的初衷,在呈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改革精神之后,对其进行了反思整合。
第五章,是在“教育美”层面上进行的讨论。美,是生命的最高呈现。为了达到教育的至高境界,在对教育的应然状态做了各种角度的诠释之后,将教育视野宏观扩展到“生命场域”。从理论生命力与实践生命力的角度分别诠释了“教育美”。并在对内容与形式、结构与个体、本土与西化三个对立关系进行分析解读的过程中,使得这种基础教育场域呈现的至美状态得以清晰呈现。
第六章,是实践对策部分。在对基础教育场域的运行机制,即对场域内部博弈共生的关系样态、场域思维认识的转换、以及媒介符号之隔场遏制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基础教育学习场域的生成策略,即以“基础教育的场域融合思维”为主导理念,以“发挥基础教育的生涯效应”的精神指向,设计“完善”的场域模式,“精心”的实践场域运作,要“时常”对场域效果进行反思,并注重场域内“循环”的系统能量辐射,注重各个层次、层面场域的融合。
本论文主要以思辨为基础的诠释、以现象为基础的剖析、以生命为基础的反思、以场域为基础的构建为主的风格进行研究。主要呈现了同时性与共时性的研究轨迹,是为了让读者能对论述的问题有强烈的时空感的认识。理论研究分析点的引入是同时性的时间顺序,而实践策略则主要局限在教育场域内的空间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