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体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门类、类型、体裁、风格等涉及体制与样式问题的总体概括。本文以史为线索,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体式问题。中国古代艺术体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构成与理论表达方式。本文针对艺术体式理论的论述是以四个结构层次为划分依据,从五个理论维度进行阐述。四个结构层次分别是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以及从体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风格;五个阐释维度分别是物质媒介与艺术语言、形制规范、名家样式、地域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门类、类型、体裁、风格等涉及体制与样式问题的总体概括。本文以史为线索,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体式问题。中国古代艺术体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构成与理论表达方式。本文针对艺术体式理论的论述是以四个结构层次为划分依据,从五个理论维度进行阐述。四个结构层次分别是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以及从体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风格;五个阐释维度分别是物质媒介与艺术语言、形制规范、名家样式、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艺术体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它在门类、类型、体裁三个层级上经历了从混融综合之“艺”到独立之“体”,再到具体体式细化、整合的演化过程。先秦、秦汉是艺术体式的混融期,体式在礼乐制度的规约下发展,该时期着重讨论的是体式与礼乐制度、百工技艺的生成及规范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体式的确立期,各艺术门类作为独立个体的艺术批评意识日渐强烈,门类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界限渐趋明朗,体式理论侧重于强调艺术家的主导作用及名家样式的典范地位,体式形构、样貌的形式认识逐渐深化,二者在体的生成、确立中互为因果。唐宋是体式的系统整合期,也是体式形制规范的重构期,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的样式标准逐渐建立,书、画、乐门类艺术的样式类型论逐渐形成,奠定了后世艺术体式阐述的理论基础。元明清时期,艺术体式在整合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艺术体式理论通过拓展体式阐述的本体向度,整合前代艺术体式,再释体式活力。从种类形式层面延伸至风格,时代风格、名家样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成为体式阐述的主要方面。历史阐述维度进一步推进,既有体式的样式形态获得了系统的梳理,体式的形式构成因素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凝练,部分原有艺术样式的体式价值得以彰显。把握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理论,是重审古代艺术样式形态、样式谱系、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论题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古代艺术整体样式构成的一架梯子,对之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推进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阐释。
其他文献
小型化、宽带化、低成本、易集成以及高性能的平面微波器件在卫星通信、移动通信、雷达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本文基于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SIW)和基片集成同轴线(Substrate Integrated Coaxial Line,SICL)技术对高性能平面振荡器和双线极化以及圆极化喇叭天线展开深入的研究。基于SIW与SICL两种平面集成导波结构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大型重要工程日益增多,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已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都对混凝土材料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High Ductility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HDCC)以其稳定的应变硬化特征、超高的拉伸延性和优异的裂缝控制能力在增强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及可持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建设“交通强国”是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总目标。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每个用户都成为了交通信息的贡献者,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来规划路线、在线叫车、搜索目的地等。大量的基于位置的数据由这些设备和应用程序每天生成,包括在线订单,轨迹信息、地图查询数据和带地理标记的签到数据等。这些超大规模的多源数据在云端进行处理和融合生成城市全时段,无盲区的交
研究背景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尽管针对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在近年取得很大进步,但是胶质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未见明显改善,长期生存患者更是罕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胶质瘤的诊疗效果。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有望为胶质瘤提供精确的诊断和高效的治疗。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研究背景: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有显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慢性疼痛患者伴有认知功能损伤。慢性疼痛患者的多项认知领域,包括注意力、学习记忆、信息处理速度和决策能力,均受到损害。有研究表明约2/3慢性疼痛患者表现出注意力中断、工作记忆过程受损。动物研究也证实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存在记忆损伤。尽管临床和动物研究均表明
高超声速气动加热问题是制约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的关键因素,减小气动加热和做好热防护设计成为实现飞行器长时间航行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为了揭示高超声速气固界面能量输运机理,并提出针对气动加热和热防护问题的高效解决方案,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碰撞理论研究了高超声速气固界面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界面能量输运过程的调控方法。实验方面,本文研究了热防护材料中石墨在不同厚度下的热导率以及热导率的调控方法。具体如下
燃烧广泛存在于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冶金和化工等领域。准确可靠的火焰温度监测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排放、保证生产安全。同时,火焰三维温度分布的准确测量既是燃烧过程机理研究的基础,也是燃烧装置设计的重要依据。基于火焰辐射光场成像的火焰温度场测量方法具有非侵入、响应时间短、系统简单、不需要信号发射装置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开展了基于光场层析成像的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方法研究,为开发可靠的火
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纳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由光学微腔和机械振子组成的腔光机械系统在实验上取得显著的成果和突破。同时,随着人们对腔光机械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其在量子信息处理、光子器件、精密测量、新型激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应用优势。因此,腔光机械系统在理论及实验上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中,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知识,我们研究了混合腔光机械系统中的光学非线性特性,并基
超表面通过局域微结构的精细设计,可以获得天然材料无法具备的独特电磁性能。基于超表面灵活自由的结构设计和电磁调控能力,本文围绕涡旋波束和高定向波束的生成及其极化控制,展开了一系列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基于各向异性超表面实现了点源激励下线极化球面波转变为任意极化的涡旋波。通过改变正交线极化波初始相位差,可以实现对出射波的极化状态控制,并通过对不同空间传播路径上的相位差异进行补偿,最终
超材料是一种亚波长尺度下可人为设计的电磁结构,通常具有周期或非周期的排列形式。早期超材料研究的广泛流行起源于其带来的新奇电磁特性,如零折射率、负折射率、负的相对磁导率等。这些自然材料不具备的特殊特性引发了国际上关于超材料众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如吸波器、隐身与幻觉设备、异常反射及异常折射等新颖电磁现象与装置。不同于早期复杂的三维结构,超表面作为超材料的二维形式,凭借其低剖面、低损耗、易加工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