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宇案,原本是很普通的经济担责纠纷案,因为传媒和权力的不正当干预,使它演变成为震荡社会并在事实上造成了美德信念的坍塌和道德沉沦的危机。彭宇案何以引发整个社会美德信念坍塌、美德风尚消隐?以及如何解决这一严峻的社会伦理困境并予以道德重构,则构成本文的思考主题。首先从网络炒作切入,探析彭宇案引发剧烈社会震荡何以可能?因为彭宇案能够撼动社会美德信念和社会道德秩序,必与拥有强大信息释放及其煽动功能的网络新媒体直接相关。考察彭宇案引发美德信念坍塌和道德沉沦危机的社会发酵机制,必须探查网络群体不断加深的压抑情绪和谋求自在释放的内在渴望,以及如何借助于彭宇案这一媒介而获得触发、怎样借助于其“美德诉求”的正当理由和合法形式而展开自我表演,渲泄压抑激情,以其铺天盖地之势唤醒蓄势待发的社会野性的崩发,其所造成的震荡使本已脆弱的社会美德信念几乎在一夜之间坍塌。客观地看,大都只具有旺盛感觉能力和渲泄欲望的网民是不能单独发酵彭宇案的,要将散漫的网民的旺盛感觉能力和渲泄欲望激发起来使其尽情渲泄,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彭宇案能够为网民们提供合法渲泄的正当理由和合法方式;二是必须有一种合法性力量的牵引。在彭宇案中,被告彭宇为摆脱其经济担责而自造谎言的反道德行为,通过“做好事反被诬陷”的美德受害者形象的包装,然后借助于媒体之“新闻审判”而传输给网民,网民们就用它来堂而皇之地压垮了社会美德这只大“骆驼”。在彭宇案中,善于迎合时势和具有极强实利主义轰动效应诉求的新闻媒体,毫无怀疑地接受被告彭宇所提供的“做好事反被诬陷”的碎片信息,想当然地对原告和一审法院展开“新闻审判”,为网民们自在地渲泄激情提供了合法的理由和不竭的动力;同样,当地省市领导因为“给十七大营造良好氛围”和“建设南京和谐社会”之需要而指示二审法院“和解”彭宇案的做法,迫使司法丧失了客观和公正,导致彭宇案真相的最终遮蔽,公众在丧失其知情权的情况下,更增强了对扑朔迷离的彭宇案的猜疑和想象,而这种无边际的猜疑和想象却构成了持续消解美德和沉沦道德的无形社会力量。深入地探析发现,美德信念坍塌、美德风尚消隐的实质是社会道德沉沦,要真正消解彭宇案所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必须重建美德;但重建美德的根本努力是要重振道德雄风。重振道德雄风的当务之急,就是重建道德实践理性精神和社会职业道德能力:前者的主要任务是重建利益理性精神和权责对等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重建自由限度能力和涵纳容忍品质。后者的基本任务是重振司法道德、媒体道德和官员道德,其最终努力是重塑司法公正、传媒真实和官责本位的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