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一制度从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为出发点,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缓解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改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过去的十多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历最初的试点探索阶段,全面推广的调整阶段后进入到现在的改革关键阶段。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医疗待遇,已成为新的发展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自2003年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来,在经经历了十多年的调整和完善后,已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规模试点到政策的全覆盖的辉煌的成绩和骄人的战果。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效带动了基层医疗服务条件的改善,缓解了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穷”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在面对黑龙江省新农合运行中取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例如基金筹集难度大,医疗卫生条件差,政策宣传不到位,补偿制度不科学等问题。面临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深入分析黑龙江省新农合制度的实施状况,对黑龙江省新农合制度的的运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也找到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黑龙江省新农合运行效率已成为完善黑龙江省新农合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研究上,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在广泛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保险制度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概述了国内和国外关于医疗保险相关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接着,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基本内容包括概念与特征,目标与原则,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别以及新农合制度建立的意义;理论基础方面分别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卫生与经济理论、效率与公平理论以及公共政策分析四个方面对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然后,分别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新农合运行情况对黑龙江省新农合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随后对新农合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价。文章先从经济可及性、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参合情况、基金筹集和使用情况以及受益补偿情况五个方面对黑龙江省新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根据SPSS软件的数据处理结果,对比部分省份的新农合运行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新农合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在满意度调查中,采用满意度调查方式,分别从政策设计满意度,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满意度,新农合运行管理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总体评价结果以及实施效果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积极推进医疗保险的城乡统筹规划;建立高效持久的筹资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补偿结构,发挥新农合预防保健功能;规范新农合运行管理,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位一体,同步改革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