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强且影响范围很广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很多大型土木结构位于沿海台风频发地带,而这些风敏感结构在台风作用下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耐久性是其设计、建造及运营维护环节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台风风场信息是开展结构抗台风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对完善结构风工程相关理论以及指导台风影响区风敏感结构的抗风设计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然而,由于台风风场特征的复杂性以及台风实测工作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强且影响范围很广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很多大型土木结构位于沿海台风频发地带,而这些风敏感结构在台风作用下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耐久性是其设计、建造及运营维护环节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台风风场信息是开展结构抗台风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对完善结构风工程相关理论以及指导台风影响区风敏感结构的抗风设计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然而,由于台风风场特征的复杂性以及台风实测工作开展过程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该领域还存在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方面,现有台风风场研究大多限于近地面范围,而对更深厚范围内台风结构及风场特征的认识尚不深入。另一方面,对不同地貌下台风风场特征的研究仍然缺乏。针对上述情况,本论文对台风全局化特征及不同地貌下台风边界层风场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基于高空探测气球设备以及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的实测数据,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香港地区最为严重的3个超强台风进行了个例分析,深入研究了各台风在整体垂直范围内的全局化结构及风场特征。研究表明,台风核心区垂直结构可延伸至对流层层顶(约17km),其上方气流受大尺度背景大气运动控制;流出层的中心位置在15km附近,在此范围,水平风速和风向波动剧烈;融化层位于约5km高度,其将台风结构分为位于上部的冰层和位于下部的雨层。垂直风廓线实测结果表明,台风垂直风剖线在约1-2km高度表现出明显的低空急流(low-level jet)特征,即水平风速在梯度风以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但风速在梯度风以上范围则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实测结果同时表明低空急流中心高度(即梯度风高度)受来流地貌影响很大。来流空旷地貌下比来流山地地貌下的低空急流高度显著偏低。此外,台风边界层风场特征也与来流地貌特征密切相关。为深入探讨不同地貌特征对台风风场的影响,本论文基于海上平台、气象梯度观测塔(356m高)和多座近地面气象观测站等设备对台风影响期间不同地貌下风场的平均和脉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讨论了海面来流地貌、城市地貌、复杂山地地貌下台风平均风剖线及阵风因子、湍流强度等湍流参数特征,并将实测结果与风荷载规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海面来流地貌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平均风廓线在所观测的200m高度范围内遵循对数率或指数率分布,海面粗糙度与指数α在不同风速等级之间存在差异。湍流特性的结果表明,阵风因子及湍流强度随来流风速的增强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当风速超过一定临界值时,湍流参数不再随风速的增加而显著提高。(2)城市地貌下大气表层(即平均风速满足指数率分布规律)厚度随风速增大而变厚;实测指数α与海面来流地貌同类值相比显著偏大,与我国规范中的规定值一致。另外,在不同高度处测量的湍流参数(如湍流强度、湍流积分尺度和阵风因子)也显示出不一致的特征。特别是在强风条件下,实测的峰值因子明显小于现有模型预测的峰值因子。(3)复杂山地地貌下风场变得十分复杂,会表现出遮挡效应、峡谷效应、加速效应等特征,特殊情况下会观察到气流分离和涡的产生现象。对应近地面风场的平均和脉动特征也会表现出异常增大或减小的差异。以阵风因子为代表的湍流参数受附近山丘地形的影响显著,湍流明显增大,尤其是越靠近迎风地形障碍物,这种影响就越明显。峡谷效应对附近的风气候起主导作用,并且与远离鞍点的距离成反比。本论文实测结果为深入理解台风全局化结构特征及合理确定不同地貌下台风风场信息提供了宝贵的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也为沿海区域土木工程结构的抗台风设计及防灾减灾实践活动提供了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沥青加铺面层是我国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最为常用的修复改造方案,层间粘结性能的优劣对白加黑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路面设计对原路面的处理方案和粘结层的相关设计条款都过于简单,且层间接触为应力和位移完全连续的假定与实际白加黑路面的层间状态不一致,导致白加黑路面的设计无法有效反映结构的实际性能。本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沥青混合料颗粒剪切分析系统”和压力胶片技术开展白加黑路面的层间剪切和拉
随着社会发展,金属冶炼和电镀等行业的需求增大,致使排放的废水中铜含量激增。Cu2+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和毒性,且易与土壤中有机物络合,危及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目前,处理工业废水中Cu2+的主要方法有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化学沉淀法等。其中,施氏矿物吸附是常用方法之一。施氏矿物来源于酸性矿山废水,属于次生羟基硫酸铁矿物,但需调节废水pH值,并需24h预先化学合成。存在处理周期长、吸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
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将建筑废弃混凝土块制成再生骨料,具有绿色环保的社会价值。可是再生骨料混凝土内部孔隙较大,强度较低,为了弥补再生骨料混凝土受力性能的缺点,通过把再生骨料混凝土、玻璃纤维复合材料GFRP以及。型钢等材料进行组合,形成一种新型的GFRP管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由于GFRP管耐腐蚀性好、抗拉强度高,不仅能有效保护核心混凝土和型钢,也能为核心的再生混凝土提供约束,让再生混凝土因三向受力而
传统的硝化反硝化除氮技术能耗大、投资运行费用高、污泥产量大等缺点极大地阻碍了其实际应用。同时,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在处理老龄渗滤液过程中往往效率较低,这是由于老龄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碳不足以完全反硝化。CANON工艺无须添加有机碳源和节省50%耗碱量、62.5%耗氧量,脱氮途径短。然而,CANON工艺理论上只能去除89%的氮素并且产生11%的硝氮,且实际垃圾渗滤液中含有不同基质浓度的有机碳源。而同步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增长,冶金行业发展迅速。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钢产量已位居全球之首,钢铁产能快速提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冶金固废-钢渣。近些年来,尽管国家在冶金固废资源再利用上投入甚巨,但受限于钢渣处理工艺和成本,我国钢渣综合利用率仅为29%,相较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大量堆置的钢渣既占用土地资源,且严重污染环境。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钢渣具有潜在的胶凝性、强度高,但存在遇水膨胀问题。另外,随着国家环保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天然河砂(RS)被用作细骨料来制作混凝土。然而,RS的过度开采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由于可持续性的要求,RS的补充每年都在减少。解决RS短缺的问题,建议通过机械破碎原始岩石或建筑垃圾产生的机制砂(MS)代替RS。但是据报道,大多数的MS混凝土的强度较高,但延展性较低。为了促进MS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考虑到组合结构的优益性,
目前我国正逐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影响问题,比如日益引人关注的环境振动问题。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环境振动振源主要是交通、建筑施工和动力机器等,所引起的振动大多数以低频段为主。如今人们对交通线路中的振动问题研究的较多,但相对忽视了冲击荷载的振动问题,桩基础沉桩施工、锻锤锻打作业、强夯法地基处理、隧道土石方或基坑工程爆破等情况下产生的冲击荷载往往会对邻近的
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生态型混凝土,不仅能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缓解城市排水系统压力,还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是建设“海绵城市”重要物质基础,在城市道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结合工业固废绿色建材资源化,将钢渣作透水混凝土骨料,不仅合理地利用资源,变废为宝,还解决了因钢渣大量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和污染环境的难题。钢渣透水混凝土路用性能较普通混凝土低,且透水混凝土自身并不能对自然降水进行有效积存与充分
近几年来,生产和生活中多智能体的应用场合越来越多,控制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对智能体本身的资源、计算、通讯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降低多智能体系统的通信资源损耗,对基于事件触发控制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针对一般线性多智能体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触发控制的分布式控制策略。主要利用预测状态的思想设计了事件触发条件以及事件触发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使系统中的智能体在有限次数的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钠(1 C=117mAh/g)具有NASICON型结构,此结构不仅有利于钠离子的快速迁移,而且在钠离子脱嵌过程中的体积形变较小,主体框架机构保持不变。但是由于自身结构的原因导致电子电导率有限。本文通过优化合成工艺、改变颗粒形貌、掺杂等方法来提高电化学性能,对Na3V2(PO4)3(NVP)正极材料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水热辅助凝胶法合成Na3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