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A iluropoda melanoleuca,Giant Panda)是我国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在50多年的保护政策下,野外种群数量已达到1387只,栖息地面积也得到了恢复。在人工繁育技术的助力下,圈养大熊猫已形成了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种群。但不可忽略的是,大熊猫的野生种群仍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自然繁殖率低等问题,而在圈养种群充裕的条件下,野化放归就成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亟需对野化放归目标数量、周期等总体设计进行宏观规划。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作为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疾病,已被证明可感染圈养及野生大熊猫。历年来发生过多起大熊猫感染犬瘟热死亡的案例,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本文首先以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 model)构建一种精细化预测物种分布/疾病风险的优化方法。其次,结合最低成本路径(Least cost path,LCP)的方法,探索斑块化栖息地间的连接度,基于野生大熊猫家域及净生殖率,估算现实情境下的四川省大熊猫最大可利用面积及其放归目标。随后,以家犬犬瘟热检测阳性点及犬瘟热易感野生动物分布点为基础,构建四川省犬瘟热风险模型;并引入生态位重叠的概念和指标,基于区域重叠和风险指标综合评估现实情境下大熊猫的犬瘟热风险及野化放归目标。最后,使用最新的大熊猫分布数据和新一代气候变化数据,基于两个时代、三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以及五个气候模拟气候变化,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熊猫栖息模型并估算野化放归目标;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犬瘟热风险模型,并分析该背景下犬瘟热风险对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现实情景,预测出四川省野生大熊猫栖息地18342 km2,最大可利用面积约为25053 km2,呈带状覆盖四川省中部,破碎化栖息地弥散分布于带状栖息地的北部、西北部及南部。在栖息地环境无重大变化的理想情况下,应以4世代(约50年)为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的复壮周期,在此期间的年放归目标为9~20只/年。2.基于现实背景下,四川省犬瘟热高风险区总面积为65301 km2,大熊猫的犬瘟热风险较高。大熊猫可利用的安全栖息地极小(约181 km2),已极大影响了现有野生种群的生存空间,应先对疾病风险进行防控再考虑进行野化放归。3.气候变化下的大熊猫最大可利用面积低于基于现实情况的面积,但随时代呈现出上升趋势。野化放归目标为未来50年放归6~18只/年,较基于现实情况的野化放归目标稍有降低。4.气候变化下的犬瘟热高风险区面积低于基于现实情况的面积,且随时代呈下降趋势。四川省大熊猫的犬瘟热风险极高:SSP126(极高风险)>SSP370(高风险)>SSP585(高风险);2011~2040年代的风险>2041~2070年代的风险。气候变化下大熊猫可利用的安全栖息地极小依旧极有限,应先对疾病进行有效防控再进行野化放归。综合本研究的结果,现实情境与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大熊猫野化放归目标较接近,但犬瘟热风险对大熊猫的影响极大。因此我们建议,提高对大熊猫犬瘟热防控形势的认识、加强对易感物种的免疫、巩固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在犬瘟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大熊猫的野化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