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粒(nanoparticles,NP)是以一类高分子物质为材料,药物可以溶解、吸附或包裹于材料中,在药剂学中,纳米粒一般指粒径在1-1000nm的粒子,其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可提高药物在体内作用的选择性。当药物与纳米粒载体结合后,可隐藏药物的理化特性,因此,其分布过程转而依赖于载体的理化特性。纳米粒是靶向给药系统中发展较快的领域,荷药NP将治疗药物靶向地导向病灶部位,可达到提高药效和降低对其它脏器毒性的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用于治疗肝肿瘤的肝靶向制剂,其意义在于探索解决化疗的主要问题:缺乏具有选择性的抗癌药物,致使毒副作用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研究以高分子可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为载体材料,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为模型药物制备肝靶向丝裂霉素-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粒(MMC-PBCA-NP),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制订初步的质量标准。MMC-PBCA-NP的制备工艺研究,以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丝裂霉素为模药,采用乳化聚合-微射流法,即乳化聚合法制得的初乳再经微射流机超高压均质细化以达到降低微粒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窄的目的,在中性介质中制得MMC-PBCA-NP的稳定胶体溶液。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径和分布;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MMC-PBCA-NP的胶体溶液经20000rpm超速离心,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上清液中MMC的含量计算得到包封率和载药量。单因素考察了搅拌速度和时间、单体氰基丙烯酸丁酯(BCA)滴加速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BCA浓度和稳定剂葡聚糖(Dextran70)浓度对PBCA-NP的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MMC加入量对载药NP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的影响。在单因素考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报道结果,选择BCA量、Dextron 70用量和均质压力三因素进行正交设计(L9(34);三因素三水平),优选最佳制备工艺为0.7%BCA、3.5%Dextran70、0.04%MMC、均质压力为120Mpa。用最佳工艺制得的MMC-PBCA-NP纳米粒透射电镜下观察外观为圆球形,无粘连,数均粒径(Dn)=(100.0±7.2)nm,包封率(EE)=(85.7±4.8)%,载药量(DL)=(7.1±0.4)%,多分散系数(Q)=0.04±0.03,Zeta电位=(-20.5±4.4)mv。制剂采用射线灭菌,20000rpm超速离心纯化,5%乳糖为支架剂冷冻干燥成浅紫色疏松饼状的MMC-PBCA-NP冻干制剂。MMC-PBCA-NP的质量标准研究,MMC是消化道肿瘤治疗非常有效的一种抗癌药物,为已上市药品,中国药典收载了MMC及MMC注射粉针剂的标准。本研究将MMC普通注射剂改为MMC纳米注射粉针剂,为一种新型靶向剂型。本制剂的质量研究和标准制订以MMC注射剂的中国药典标准为基础,再根据中国药典附录ⅩⅠⅩE《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的要求,增加了相应的质控指标。根据NP的特点,着重研究了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本品为浅紫色疏松饼状物,其鉴别同原料药。制成注射剂后主药的特性没有发生变化,辅料在365nm处无吸收,即辅料对测定无干扰。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NP的粒径和分布;透射电镜观察NP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得到包封率和载药量。一般质量检查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ⅠB注射剂项下的规定,包括可见异物、不溶性颗粒、装量差异、酸碱度、干燥失重、热原和溶剂残留。制剂的平均干燥失重为0.7%;配成5mg粉针剂/ml的溶液pH值为7.30;未见溶剂残留;其它各检查项目均符合药典要求。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两法,并进行比较。两法均已经由实验验证,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方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色谱条件可将MMC与降解产物完全分离,方法专属性良好;系统适应性试验表明以MMC计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119678,分离度为8.78,符合药典的要求;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8.70%;精密度日内平均RSD为1.52%,日间平均RSD为1.78%。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MMC在365nm处有特征的吸收峰,而BCA单体及其它辅料在此波长均无吸收,MMC在4.8-24.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相关良好;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36%;精密度日内平均RSD<3%,日间平均RGD<5%;MMC-PBCA-NP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含量高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可能是辅料对测定有轻微干扰。MMC-PBCA-NP的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根据质量研究实验结果,制订了MMC-PBCA-NP的初步质量标准。本品为以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丝裂霉素为模药制成的纳米粒无菌粉末。外观为浅紫色疏松饼状物,加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成浅紫色胶体溶液,无异物及沉淀现象;透射电镜下观察为颗粒状,外观为圆球形,无粘连;照药典丝裂霉素注射液项下的鉴别试验,显相同的结果;平均数均粒径应为100±20nm,Q值应<0.15;包封率>85%,载药量>6.5%;一般质量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ⅠB注射剂项下的规定;按平均含量计算,含丝裂霉素(C15H18N4O5)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本研究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望成为一种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的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