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于2007年9月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随后,高考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和引领高中课程改革。于是本文选择“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研究”作为研究题目,试图从理论探讨、国内外实践分析以及陕西省的个案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研究。进而在理论探讨和国内外的实践借鉴的基础上,对陕西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并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的高考改革新方案。在这三个方案中,前两个方案是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的。第三个方案是以高校各专业与高中各学科学习内容衔接为出发点,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数据,基于得出的具体各专业与高中各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性结论而提出的。目前国外类似研究涉及到选择性考试方向,但是都没有具体到各专业与高中各科课程内部的相关性。例如,美国的SATⅡ考试中有类似的选择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写作、文学、美国历史与社会研究、欧洲历史与社会研究、数学(一级水平)、数学(二级水平)、物理、化学、生物、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伯来语、俄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3门,但是英文和数学是必考科目。日本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都涉及到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考试在日语、数学、外语、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内,共设置了30余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大学的要求,选考1-6门科目。第二次考试是各高校设置1—4科专业考试科目,一部分是以高中课程中的选修内容命题,另一部分是抛开教学大纲,从专业的角度命题。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初步涉及到按照专业的选择性考试,但是没有具体详细到各专业与高中具体学习内容的相关性。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中,指定科目考试也属于按照专业的选择性考试,但是也只是在国文、英文、数学甲、数学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的科目中根据各大学校系要求选考3-6科。在大陆考试中,广东省的高考方案体现了按照专业的选择性考试的特点,它将高校专业归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七大类,每类专业指定选考不同的中学科目。但是,它也仅仅是将选考内容以科目为最小单位,没有细化到模块。而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各专业与各门课程内部的各模块的相关性是不同的。如果按照科目作为选考的最小单位,不仅没有真实考查到考生的专业发展倾向,而且也会加重考生的负担。本文的最后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理工科各专业与中学各科知识的相关性结论。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这一部分通过建国以来高中课程以及高考的演变历程探寻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双向互动的衔接关系。面对高考改革,课程改革要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高考的变化。高考改革也要顺应、促进并引领课程改革。两者在衔接的过程中高考要做到体现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的特征;要从知识转向能力,从结果转向过程;要兼顾宏观的三级课程和微观的领域、科目、模块课程的平衡,要兼顾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平衡;要区分课程自身和不同课程考查方式的两种差异。第三部分是从域外视野的角度,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中课程和高考进行研究,探寻两者的衔接关系。美国的高中课程特点与大学入学考试模式相一致,大学入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对应高中课程,高中部分课程不参与高考。日本考试结构与课程结构基本一致。课程结构分为学科和科目两个层次,考试结构中也对应分为领域和科目两个层次,而且两者的基本内容比较相近。课程内容具有选择性,考试内容同样具有选择性。台湾高中课程和大学入学考试也存在一定关系,但是不完全对应。选择考试不仅包括必修内容还包括选修内容。课程中的领域课程有助于学科能力测验考试按照领域课程设置考试科目,可以避免考试科目设置过于微小,无法体现基础考试综合性的特点的问题。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国内试点省区的新高考方案的解读,探寻高考方案与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最后一部分通过对陕西省的个案研究,使本研究最终得到实践支持。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对高中一线教师的访谈,收集到一些宏观方面关于该问题的思考和建议,这些来自实际工作者的信息对后续研究提供了全面帮助。然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个阶段性高考方案。在进行第三个方案的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的形式,对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做了调查,得出该专业与高中各学科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性结果。笔者通过这个结果制定了按照专业进行的选择性高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