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建筑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量化分析的层面,将空间句法中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地归纳和疏理,进而以“可见性分析”、“组构分析”以及“空间可理解性分析”这三个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依据,从建筑空间结构效能性的角度,建立一套通过对建筑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分析,能够对建筑空间结构有关空间利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等方面的效能性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空间结构评价模式”,以辅助研究者从建筑空间结构效能性的层面理性地进行设计创作与评价。同时,从空间的使用率、可识别性、可交流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建筑空间结构的“效能性”,是“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试图对空间句法在应用研究领域的补充与发展。并且,“空间结构评价模式”是以空间在视觉感知上的差异性为依据分解空间系统,进而对建筑空间结构效能进行量化客观地分析与评价,突破了目前国内业界主要以空间的功能差异为依据进行建筑空间结构研究的局限性。另外,论文从建立“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角度,在空间句法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空间结构属性、空间使用行为分布以及空间结构效能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建筑空间结构在空间使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等方面的“效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内涵。而“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意义在于,通过对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辅助研究者理性把握建筑空间结构效能,在建筑设计研究方面,使空间设计能够在感性创造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下得到优化,在建筑空间评价方面,使建筑空间评价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论文的写作共分为六章进行。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建立的依据、由来、创新之处、研究范围限制以及应用意义等。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依据、建立以及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三、四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建立“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依据。第二章主要内容:阐述可见性分析的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及其意义,并指出可见性分析是组构分析的主要基础。第三章主要内容:阐述组构分析产生的背景;组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及组构分析的意义,指出组构分析是空间可理解性分析的基础。第四章主要内容:空间可理解性与空间认知的关系;与空间使用行为的关系;指出空间可理解性分析是空间使用行为分布规律的量化分析方法。第五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建立,也是整篇论文的研究重心。第五章主要内容:首先,阐述“空间结构评价模式”建立的意义,指出从空间的使用率、可识别性、可交流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建筑空间结构的效能性,是“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试图对空间句法在应用研究领域的补充与发展;接着,分析空间结构属性与空间结构效能的关系,指出对空间的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能够从空间使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四个方面衡量空间结构效能;然后,论述“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原理与方法依据、评价标准、因子以及基本方法;最后,探讨“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意义与应用范围。第六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三部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第六章主要内容:以《不能埋没的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概念设计竞赛”参赛方案——这一建筑概念设计研究为例,从设计的深入与最终方案的评价两个方面,探讨“空间结构评价模式”在具体设计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总之,论文试探性地建立起“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这一建筑空间结构效能的量化分析与评价方法,希望有助于建筑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