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居民到达公园绿地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其日常游憩活动的频率及质量。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自然景观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占比下降,导致居民迫切的游憩服务需求与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服务能力之间出现了矛盾。因此,对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精准的评价进而进行布局优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研问题。本文对比网络分析法与缓冲区分析法两种可达性评价方法的原理,对二者评价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与数学模型展开研究,并探索能够科学地对城市公园绿地布局进行量化优化的方法,以期为未来公园绿地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研究以沈阳市三环内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内的公园绿地、道路网络及人口分布进行解译并建立数据库;设置出行时间节点,基于两种方法分别生成研究区内各个公园绿地服务区,对二者所生成的服务区面积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模型检验,对服务区空间位置关系进行探究;进而结合可达性现状及服务区面积与空间位置关系对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布局进行优化及优化结果分析,检验本研究中的优化方法是否切实有效,并对优化过程中遇到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特定路网形式下,使用网络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进行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时,公园绿地面积是其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与其服务区面积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程度随着出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2)可达性分析方法之间具有横向比较的意义,探索其内在关系有助于方法间的“取长补短”,以网络分析法与缓冲区分析法为例,二者在统一出行时间设定条件下,服务区面积数量计算结果呈显著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外推能力;对于空间尺度的服务区位置分布,基于网络分析法生成的公园绿地服务区范围包含于缓冲区分析法生成的公园绿地服务区。(3)按照本研究中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方法对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布局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其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优化后各项服务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新增公园的单位面积服务用地及单位面积服务人口数量均为研究区现状的3倍以上。此方案的优化思路和方法可以在其他城市进行公园绿地布局优化时进行借鉴。(4)城市公园绿地布局规划过程中注意其分布的均匀性有助于减小服务区重叠、发挥公园绿地的最大服务效益;规划过程中以居民使用需求设定优化参考条件,可以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到游憩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公园面积,这样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游憩体验,同时使选址更加灵活,能够降低建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