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着农村人才空心化,农业生产兼业化、农民留守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面临着数量萎缩、结构失衡、后继乏人、素质堪忧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难题。是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职业农民相比较,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的、动态的、目标性的、理想化的职业农民,具有职业性与多样性、市场性与商业性、限定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自主性等特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性特征。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现代“三农”发展的战略举措。人力资本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社会阶层理论为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响应社会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回应国际化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职业流动的节奏,把培育重点由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的提升转向产业技能、经营素质的提升,由单纯的文化素质提升转向全面素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主要由培育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客体、培育内容、培育评价、培育保障等模式要素构成。通过对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泰州市、南通市、宿迁市、徐州市等典型地区的农村调查发现,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本适切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实践丰富,体系相对完善,方式方法多样,基本形成了太仓的“5W+双向双行”模式、江阴的“农业工人培育”模式、巴城的“幸福方舟”模式、郭村的“基地+农户”模式、固城的“园区+公司+农户”模式、仪征的“塔尖人才引领”模式等多元培育模式。进一步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策略在于:顶层设计,培育规划统筹化;分类发展,培育对象多源化;协同创新,培育主体多元化;保障条件,培育环境完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