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中国逻辑思想史的贡献是不能被忽视的。他上承邓析、惠施的名家学说,下启后期墨家和荀子的逻辑思想,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名实问题”在他那里不再是伦理政治的附庸,而是作为真正的逻辑问题来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然而由于其阐述的思想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正统观念格格不入,提出了一系列诸如“白马非马”、“坚白石二”、“二无一”等看似诡辩的奇谈怪论,因而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历来为正统观念所不容,诘难之声不绝,后世的荀子、韩非子等诸多大家都曾对其思想给于抨击。公孙龙虽然主张“白马非马”,并为此著书从不同层面反复加以论证,却只是肯定“白马非马”的存在权,但是否定性的“非”字对人们定义“白马”与“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它只做到了对“白马是马”的“破”,而未作出“立”,这可能也是一直以来其思想得不到学界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较为具体地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对“白马非马”的解释,如:近现代学者王琯运用命题逻辑理论、金受申运用直言三段论理论对“白马非马”的解析、日本学者末木刚博和加地申行对此命题的理解;当代学者周云之为《白马论》所作的辩护;邢滔滔运用“任意对象”理论论证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在肯定“在特定的语境中,任意一匹马不等同于任意一匹白马”等。同时文章对关键词“非”做了语义学探源,并借此对近年颇受关注的将“白马非马”中的“非”解释为“有异于”的观点提出异议。由“可”的语义学探源引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即对“可接受性”、“真实性”和“可能世界”的探讨,并着重介绍了几种合理且根据《白马论》文本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名辩学的理解、基于语词的使用与提及之分的理解、基于对语词之义素分析的理解、基于系统质性不同于元素属性的理解。论文的最后对公孙龙的逻辑学思想作了一个简要评论,并试图分析其思想不能引起共鸣和认可的社会、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