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协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是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在新加坡召开的部长会议通过的《关于信息技术产品贸易的部长宣言》中达成的一个诸边协定。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成为该协定的一员。自此,我国的IT产业便面临着“走出去”战略的机遇与严重的挑战。2015年12月,世贸组织第十届部长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达成了《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对《信息技术协定》做了产品范围等的修改。由于这一新的修订,使我国在国际法转为国内法的运用中还缺乏相应的机制应对与战略更新,因此有必要从《信息技术协定》的发展历程、各国实施该协定的问题与该协定运作中出现的问题等视角进行研究,以此促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战略性升级和转型。本文首先通过考察美国,日本在具体实施《信息技术协定》制定该国具体的国内法,信息技术产业战略,信息技术产业状况进行分析,两国在信息技术产业上的发展路径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同时,回顾《信息技术协定》诞生历程,发展状况,内容评析,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争议解决,附件条文解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分析。其次从《信息技术协定》最新发展——《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协议的提出缘由,扩围谈判的成果等方面揭示扩围谈判达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整个《信息技术协定》的发展史与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信息技术产品贸易中采取的对外策略和国内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针息息相关。最后,在我国应对《信息技术协定》扩围的法律问题进行国际的借鉴与国内的相应政策的调整上,提出应对该扩围的基本原则与法律立场,有针对性的修改我国相关的国内立法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便我国提高我国信息技术产品的智能化与为“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信息技术协定》的演变史,也是一部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史,更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奋斗史。本文尝试着从《信息技术协定》着手,从国际法角度提出我国应对扩围谈判达成的问题的立场,以便我国在信息技术产业战略中,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国内信息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