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76例重复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两次肾活检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以及治疗方案变化情况,以探究进行重复肾活检的合理指征及意义所在。方法:选取来自于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肾病内科并进行重复肾活检的患者76例,记录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肾活检住院期间患者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病理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治疗方案,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76例患者中,男性34例,占44.7%,女性42例,占55.3%,男女比例1:1.25。第一次肾活检平均年龄为37.05±14.52岁,第二次肾活检平均年龄为40.83±14.36岁。两次肾活检平均间隔时间中位数是3.5年。16年间重复肾活检数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重复肾活检数目最多,占11.8%。2、病理类型分布:76例重复肾活检患者中,第一次肾活检中,最多为狼疮性肾炎共26例(34.2%),其次是膜性肾病16例(21.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3例(17.1%)、IgA肾病6例(7.9%)、微小病变性肾病4例(5.3%)、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例(3.9%)、乙肝相关性肾炎2例(2.6%)、高血压所致肾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伴新月体形成和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各1例(分别占1.3%)。相对于第一次肾活检,第二次肾活检肾脏病理发生改变的有49例,占总数的64.5%。第二次肾活检病理分布为:最多为狼疮性肾炎共30例(39.5%)、其次是膜性肾病14例(18.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8例(10.5%)、局灶性肾小球肾炎6例(7.9%)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例(6.6%)、IgA肾病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各3例(分别占3.9%)、乙肝相关性肾炎2例(2.6%)、高血压所致肾损伤、慢性间质性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炎和微小病变性肾病各1例(分别占1.3%)。3、狼疮性肾炎重复肾活检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26例患者中,前后两次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较于第一次肾活检,第二次肾活检临床分型和实验室指标变化为:肾病综合征型、隐匿性肾炎型、肾炎综合征型患者数量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功能不全型患者数量增加(P<0.05);患者WBC、HB、PLT、SCr、TG升高,eGFR下降(P<0.05)。相较于第一次肾活检,第二次肾活检患者SLEDIA评分升高,但统计学无差异。26例狼疮性肾炎重复肾活检患者中,20例病理类型发生了转变,相较于第一次肾活检,第二次肾活检Ⅳ+Ⅴ型狼疮性肾炎患者数量增多(P<0.05);病理变化为:肾小球球性硬化、球囊黏连、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升高(P<0.05);AI、CI指数升高(P<0.05)。相较于第一次肾活检,26例狼疮性肾炎重复肾活检患者中,23例治疗方案发生了改变,GC+FK506、GC+FK506+MMF治疗方案增多(P<0.05),GC+LEF、GC+MMF治疗方案减少(P<0.05)。4、膜性肾病重复肾活检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相较于第一次肾活检,第二次肾活检eGFR、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低、SCr升高(P<0.05)。16例患者中,第一次肾活检特发性膜性肾病有10例,不典型膜性肾病有6例,第二次肾活检后,10例患者病理类型发生了改变,其中3例不典型膜性肾病转变成了狼疮性肾炎。第二次肾活检中有8例出现了新月体(P<0.05);9例患者治疗方案发生改变,GC+CTX和GC+FK506较第一次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重复肾活检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相较于第一次肾活检,第二次肾活检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中,8例患者病理类型发生了变化(P<0.05);相较于第一次肾活检,第二次肾活检肾小管萎缩、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发生率升高(P<0.05);第二次肾活检中8例治疗方案发生了改变,单用GC治疗数量减少(P<0.05)。6、21例其他病理类型重复肾活检患者中,相较于第一次肾活检,第二次肾活检11例发生了病理改变,且病理均较第一次加重,其中1例患者在第一次肾活检时免疫荧光提示“满堂亮”,光镜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伴新月体形成,符合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诊断,但ANA谱全阴性,第二次肾活检时,ANA多项阳性,且病理诊断为Ⅳ+Ⅴ型狼疮性肾炎。结论:1、重复肾活检患者狼疮性肾炎数量最多,其次是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多数患者第二次肾活检临床和肾脏病理均较第一次加重。3、对首次肾活检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的患者需警惕继发性肾小球疾病。4、对肾脏病理符合狼疮性肾炎但血清学阴性的患者应加强后期随访。5、重复肾活检对动态观察肾脏病理变化、明确病理类型、调整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有重要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