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位置是否会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在行腰椎截骨矫形术时有发生主动脉损伤的风险,对于主动脉和椎体间相对位置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规避此类医源性损伤。然而,既往AS患者主动脉位置的解剖学研究均在仰卧位下进行,不同于术中的俯卧位。因此,本研究即定量探讨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主动脉相对于椎体的位置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下的差异。方法:共前瞻性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间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2名,包括男性2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0.7岁(范围,19-46岁)。所有患者均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两个体位行T9至L3的磁共振扫描,测量各个层面的左侧椎弓根-主动脉角度(LtP-Aoangle)及左侧椎弓根-主动脉距离(LtP-Ao distance)。以上参数在不同体位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主动脉位置变化与患者矢状位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 GK)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变化间的相关性。本研究显著性水平设为0.05。结果:在T9至L3节段,仰卧位和俯卧位下分别的LtP-Ao距离(43.78 mm vs.44.42 mm;P=0.077)和LtP-Ao角(0.82。vs.0.22。:P=0.053)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亦未发现在俯卧位下LtP-Ao角的变化与整体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的增加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与仰卧位相比,患者转成俯卧位后,T9至L3节段间主动脉和椎体的相对位置并不会发生明显改变,这提示在AS后期阶段,主动脉的活动性和活动范围都受到了明显限制。第二部分: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程度对脊髓圆锥位置的影响目的:有研究报道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圆锥位置并无明显变化,然而,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矢状面畸形对圆锥位置的影响仍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圆锥位置的分布,及圆锥位置与后凸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6名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86名男性,10名女性,平均年龄34.6岁(17-65岁),以及100名年龄像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回顾两组患者的磁共振图像以确定脊髓圆锥相对于椎体的位置关系,并根据标准的方法将圆锥位置用特定数字表示。在立位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AS组患者的以下矢状面指标: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 G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以及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 TLJ)。结果:AS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圆锥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9),两组中脊髓圆锥的平均位置均处于L1椎体的下1/3。此外,对于不同顶椎区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圆锥位置亦无明显差异(P=0.88);根据GK将AS组患者每隔30°分为一组,组间圆锥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173)。类似地,相关性分析显示圆锥位置与GK(r=-0.15,P=0.15),TK(r=-0.10,P=0.34),LL(r=-0.10,P=0.32),和TLJ(r=-0.06,P=0.54)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圆锥位置分布范围较广,但与正常对照组相一致。此外,脊髓圆锥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且并不会受后凸畸形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