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运用非言语的符号进行交往时个体发出的动作和表现的姿态,这些行为包括了面部表情、身势体态、人际空间及距离等。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是教师课堂交往的一种手段。本研究的教师非语言行为仅指教师借助个体的身体态势符号发出的动作或姿态,主要有头势、手势、面部表情与副语言等方面。通过这些非语言行为表达出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批评等等情感。本文旨在对小学英语老师的课堂非语言行为对课堂的影响,对老师的非语言行为进行调整,和调整之后课堂效果进行研究。带着这些目的,本文主要在库珀等关于非语言交际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从2012年3月到7月对西安工农路小学五年级的2名老师和2个班116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2名老师的课堂非语言行为进行研究。其中A班为实验班,B班为参照班。本文主要运用了访问、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研究的2个班同学通过测试形式进行最初的基础考察,作为原始数据,接着对2个班老师课堂的非言语行为进行跟踪观察,但是只对A班老师消极的课堂非言语行为进行干预,加上让A老师对学生课下的谈话(课后访谈)有所了解,这也属于干预的一部分,就是让A老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边学习理论知识,边改进消极的非言语行为。然后通过使用SPSS16.0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首先将实验班和参照班的后测用t检验进行对比,发现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通过平均值发现各自都有提高,实验班后测的平均成绩比参照班提高了4.15分。接着再通过t检验对实验班和参照班各自后测和前测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班后测和前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参照班后测和前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对教师的非语言行为所做的引导和纠正起到了明显作用。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结合对师生的访谈,说明老师的非语言行为不但可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和英语学习成绩,也可以影响到师生间的亲疏关系。积极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传递积极的信息,反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成绩,也影响到了师生间的关系。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其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做出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